万象

莞版“30条”为给东莞市民生活带来怎样改变?

  莞版“30条”为给东莞市民生活带来怎样改变?
 
  3月25日,东莞市召开大规模、高规格会议,动员部署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被称作创新基层治理莞版“30条”的《东莞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实施。这“30条”会给东莞市民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平安促进会成社会矛盾“缓冲器”
 
  3月20日,虎门镇东方社区保安李成林来到虎门平安促进会,反映社区西下4巷19号路灯坏了长期无人修理,影响居民出行的情况。他希望促进会的工作人员能帮忙协调相关部门。
 
  虎门平安促进会成立于今年3月9日,是一个公益性民间组织,主要服务于社会矛盾化解、突发事件处置、法制宣传教育、社会群众发动等领域。
 
  成立10多天里,已经有不少社区居民向促进会寻求帮助,包括劳资纠纷、妇女咨询婚姻问题等。
 
  促进会会长陈锦波说,促进会是一个社会矛盾的“缓冲器”。
 
  □解读
 
  东莞提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人才—社会力量“四社”协同发展。尤其强调在涉及多方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
 
  平安促进会正是这样的社会组织。
 
  市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平安促进会改变了单纯由政府至上而下对社会全面负责的治理模式,是建立一个由政府、社会、个人各负其责的治理体系的重要尝试,是新形势下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创新。
 
  综合服务中心能提供百项服务
 
  在麻涌镇华阳村,2011年村委会就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凡由村干部能够代办或申请的事务,统一由村干部“代跑”,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群众不清楚情况,乱跑、错跑、来回跑的情况,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不过村党工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何启锐希望进一步理顺市镇村三级的“职权责”,并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更好的服务群众。
 
  □解读
 
  东莞提出,在村居一级制定落实村(居)委会依法履职和依法协助基层党委政府开展工作两份清单,把原来交给村(居)委会的那些行政化责任变成协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执行,为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探索了有效途径。
 
  这一举措改变了政府把自治组织作为行政延伸的思维定势,社会主体间建立了平等协商的“伙伴”关系。同时,改变了政府对自治组织“发号施令”的传统做法,促进了政府的自律、权力的约束和基层的减负。这也能改变自治组织习惯的“行政依赖”,促进了自治组织的职能定位和自治功能的回归。
 
  东莞还将整合打造统一的村(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为居民提供包括党务服务、政务服务、综治维稳和自治互助服务共100项。
 
  网格化下的“互联网+”
 
  在厚街镇珊美社区,综管员方明基在辖区湖光路巡查时,发现一间小商铺的阁楼有床违规住人。方明基用安装了“巡检马”APP的手机对着商铺门口张贴的二维码一扫,商铺的名称、地址、证照及业主信息一目了然。方明基当即通知业主,要求3天内清理完毕。“巡检马”软件还设有提醒功能,提醒方明基在规定日期进行隐患复查。
 
  目前,厚街镇23个社区的综管员都已像方明基这样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日常巡查、隐患处理、信息采集等工作。
 
  厚街全镇实现了公安、新莞人、安监、消防四个部门的业务网格“四网合一”,全镇所有登记在册的出租屋和95%的“三小”场所已经纳入数据库,今年4月所有企业也将覆盖。
 
  □解读
 
  东莞未来将实施网格化治理,建立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有效整合各类服务管理资源,形成天上有云(云平台)、地上有格(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手中有端(服务端)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同时,整合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推进各职能部门业务工作平台数据与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篇:检查考评要避免“资料决定论”
下一篇:东莞已累计发放小额创业贷款5.54亿元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