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或于6月26日放榜
今年高考或于6月26日放榜
6月7日上午9时,全市21个高考考点统一响起开考电铃,30000多名东莞考生迎来了2017年高考首战。今年我省高考继续使用全国卷,由于准备得更充分,本届考生整体状态颇佳,不少考生还表示紧扣新闻时事的作文题“比较好写”。昨日下午,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获悉,高考首日,全省各地组考工作管理规范严密、考生诚信考试、考场秩序良好、考试平稳顺利,今年高考预计6月26日放榜,我省高考录取率预期比去年有所上升。
7日上午,副市长喻丽君、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春扬、市教育局局长梁凤鸣等进行网上巡考。
近日天气炎热,但昨日天公作美,语文、数学科目开考前,我市城区普降小雨。上午8:05左右,近800名市五中考生到达考点东莞中学,下车和班主任击掌、拥抱,欢快地奔向各自考场。而莞中的学生早在7:00多就来到考场外候考,校领导和教职工代表站在赴考过道处,用击掌为考生壮行。
8:45左右,驻莞中考点的120救护队伍、无线电管理人员等先后到位,交警熟练地对东正路作交通管制布置。考生进场的安检和指纹识别几乎也同时进行,隔着莞中校门看到考生们自觉排队受检,到8:50左右全部考生基本已顺利进场。
尽管6日下午各考点学校都开放给考生“踩点”,但记者从考点交警处初步了解到,昨天上午全市仍有考生走错考场。
今年再战全国卷,从首日语文、数学两科的考试情况来看,本届考生的状态总体较为理想,不少学生还表示作文较好写。
上午11点左右,市五中三位男考生成为莞中考点前三个提前交卷走出考场的考生,这3位考生都表示“语文没想象中的难”,其中一位文科生小黎还说自己在20分钟内写完了作文。考试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到的考生都较为从容放松,个别考生反映在几道考用语得体的选择题、较生僻的文言文阅读题和找逻辑错误的词句类新题型上“愣了一下”“有点懵”。
今年“选择时事热词向外国人解读中国”的作文题目仍让不少人意外,但没有像去年的看图作文吓到了一大片考生,还有师生表示是个“不错的题目”。
莞中理科班女生小胡考完出来就找舍友聊起了题目,她们都觉得答题比较顺畅。“心情就跟考完广州第一、第二次模拟考差不多。”小胡还说自己曾经参加过暑期赴英游学,写起作文来正好可以结合这些经历。“以前的高考作文没那么贴近新闻热点”。莞中另一位文科考生小刘心情不错,说自己为了备考综合科看了一些时事新闻报刊,没想到能在写作时派用上场。
与往年“上午语文笑下午数学哭”的情况不同,就记者在莞中考点采访的情况来看,考生大多认为今年数学题目的难度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情绪都较为稳定。
好几位莞中理科班的考生都认为答题时间够用,而题型方面平日也基本都练习到了。考完后,很多考生三两成群地直接去田径场跑步放松、互相说笑,状态很好。
昨日上午8时许,东莞中学南城学校考点门口,一辆辆满载着东方明珠学校、南开实验学校等跨校考生的大巴接踵而至。临近考场,考生们的表情大多比较严肃,下车后即快步进入校园。
其中有一辆车的考生下车后和带队的班主任老师有说有笑,全然没有高考前的紧张表情。该班的彭老师告诉记者,看到班上学生一路上心情比较紧张,他就在车上讲了个笑话小故事,这让学生们一直紧绷的神经放松不少。
据彭老师介绍,为了祝愿考生们考试顺利,该校统一为送考的教师们订购两件迎考短袖,其中红色的在高考第一天穿,紫色的放在高考第二天穿,寓意是考生们能在今年的高考中大红大紫,取得理想成绩。
昨日上午,在东莞中学南城学校考点考生们集中进入考场时,有一位考生却在踏入大门那一刻突然停住,准备转身离去。“孩子能够有勇气踏进考场,那对他、对我而言就已经是一种胜利。”该考生妈妈宋女士透露,孩子情况比较特殊,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发现有自闭的症状,每到陌生环境,特别是去学校都会感到非常缺乏安全感。因此在高考和陌生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孩子能够最终走进考场,她已经觉得很欣慰了。
记者了解到,通常有自闭症状的孩子,都需要送去特殊学校。不过为了让孩子能够正常学习,宋女士还是排除万难,把孩子送到普通学校读书。宋女士说,在各种困难之下,孩子能够考上高中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今年的高考只要能够参加就是胜利,考不上就明年陪孩子再战。
让宋女士很感动的是,东莞中学南城学校考点的老师在了解到特殊考生的情况后,专门为宋女士打开方便之门,特许宋女士可进入学校监考老师们的休息室,以便随时可以安抚孩子。
高考首日下午是文理科数学考试,考试结束后,多名考生表示,难度不是太大,题型也偏常规。东莞资深高中数学教师易老师也表示,纵观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文理试题,从试卷结构、知识点分布、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等方面来看,试题风格保持稳定,难度不大,立足主干知识考查考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注重通性通法。
首先,题型偏常规,文理科试题大部分都是学生熟悉的题型,大部分学生做题“入手”都会比较容易,考查通法;甚至有“旧题”的身影,比如理科第11题,就是一道做过的原题,理科第15题和东莞市2017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第11题几乎一模一样。
其次,重视分析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看入手容易,但许多题目仍然要“多想少算”,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文科第10题,文科第8题,从程序框图是为了求最小偶数,从偶数的特征和求最小值的条件判断分析,就容易得出答案;又如理科第20题给出椭圆和四个点中有且只有三个点在椭圆上,从四个点的坐标分析四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容易找出具体哪三个点在椭圆上,文理科的第21题的第一问讨论函数的单调性,如果从导函数的表达式的结构进行分析,看出能够因式分解的话,难度就不大了,转化为常规的不等式求解问题。
今年的试题特点还在于突出研究数学问题基本思维方法的考查。试题在数学概念、数学本质的考查上非常有“数学味”,突出考查考生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比如在函数与导数专题的题目设置就非常重视考查考生研究函数图像性质的意识,数列专题重视考查学生研究数列属性、项数关系的思维特征,解析几何突出考查考生研究图形的基本性质以及代数求解的能力。
易老师指出,今年的高考数学考试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2017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的试题中,明显渗透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考查。
“整体来说,今年的数学试题难度不是特别大,和今年市统考、一模二模试题难度相近,从与考生交流的情况看,概率统计题(文理第19题)考生阅读理解上有点困难,其它题目都还比较正常。”易老师说。
今年是广东高考第二年启用全国卷。多名高三老师指出昨日上午的语文,从试卷内容和形式上看,试题不仅鲜活、开放、视野开阔,还很有时代气息,可谓稳中有变;而作文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更看重思辨能力。
东莞市光明中学高三语文教师金文认为,今年的语文试卷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鲜活、兼容并蓄,且贴近时代,很接地气。比如作文题目,虽然要求写的也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但是很有时代特点,命题形式也是比较新颖:学生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12个关键词中选二三个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这无疑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有时代气息,且满满的正能量。”卓越教育高中语文科汪雅蕙老师也认为,题目开放性强,可以在众多关键词当中选择两到三个,对关键词本身的理解与关键词之间的分析也是多元开放的。
其他的论述文题目、语言运用等题目也都用了很有时代意义的元素,如“论述文”的取材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实用文”用的是“电视台等媒体的运营模式”,病句和成语的取材句都涉及“一带一路”“人工智能”“闺蜜”等鲜活的时代元素。
其次,今年的试卷另一个特点是稳中有变,注重对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考查。今年的题型有两个变化,包括“实用文阅读”用的是多则新闻材料,而且没有使用人物传记。题型设计重视信息的提取和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也是有远见之举,因为,现在自媒体的发达,对同类多则材料的阅读与主要信息的有效提取能力是一个考验,传统的现代文传记某种意义上是与文言文传记至少在文体上有些雷同;另一个变化就是语言得体和逻辑推断题目的增加或者说回归。“今年的试卷可以说是稳中求变的、令人眼前一亮、有时代气息,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金文说。
某教育机构高考研究专家团队认为,今年高考全国卷I语文作文,命题思路上完全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形式采用了《考试说明》第62页“题型示范”当中“调查报告”+“关键词”的命题形式,内容完全符合《考试大纲》里对“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关键词也与《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开放程度”等展现我国大众文化自信话题有关。
有老师指出,2017年全国卷I作文选材贴近中学生活,着眼身边事,体味社会,思考现实与未来。作文选用了“调查报告”的形式,既避开了各地区对时事的备考热点,又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与作文评价的方向。所涉及的有关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移动支付”等内容,是考生再熟悉不过的,足以引发考生对我国形象产生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由浅入深地分析材料与社会现实,探讨社会生活本质,畅想现实与未来。同时,试题开放性强,考生切入角度可以多样,个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国家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都是可以的。
老师提醒同学,有话可说的同时但也要注意到题中的两大“陷阱”:一是不能对关键词泛泛而谈,如果只是展开两三个关键词泛泛而谈,而没有分析关键词背后的有机关联,只能走向平庸;二是注意突出文体特征,材料要求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所选文体广泛,感论文、评论文、传统议论文、散文或者是书信体都可以,但是不能文体杂糅,如果议论文夹杂散文或者记叙文,就容易走向低分层次。(来源:东莞时报)
下一篇:“新莞人助学行动”项目还有约30个资助名额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