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到2020年东莞将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

  到2020年东莞将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
 
  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行药品集中采购改革……2017年,东莞医改持续驶入“深水区”,迈入改革“快车道”。这些医改红利,让东莞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政府的政策温暖与人性关怀。
 
  昨日上午,我市召开深化综合医改推进大会,总结部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奋力推进健康东莞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业升主持会议并讲话,强调要聚焦服务水平提升、公立医院体制理顺、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推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向高质量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要求,进一步坚定深化医改的信心和决心,重点围绕32项改革事项,着力推进“四大改革、四大建设”,全面深化我市综合医改工作。市领导黄少文、何跃沛、喻丽君、梁佳沂出席会议。
 
  会议对《东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
 
  《实施方案》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32项重点任务,到2020年,我市将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补短板任务,构建起协同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吕业升指出,东莞要坚定推进综合医改的信心决心,走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富有东莞特色、惠及广大百姓的综合医改之路。
 
  吕业升强调,医疗卫生是我市破解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重点领域,要更加深刻认识当前我市在资源布局失衡、技术水平不高、专科培育薄弱、人才短缺严重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医疗卫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深化综合医改,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吕业升强调,要在提升服务水平质量、理顺公立医院体制、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方面花更多力气重点攻坚,扭住关键环节,抓住核心任务,以点带面牵引整体工作推进。
 
  梁维东对深化医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要求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重点围绕《实施方案》中的32项改革事项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医改水平,强化医改信心,着力推进“四大改革、四大建设”。
 
  梁维东要求,要深入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费用统一清算,探索具有东莞特色的总额控制付费方式;要深入推进药品采购制度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一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要深入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尽快制定符合我市医疗卫生行业特点、在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薪酬制度。
 
  梁维东要求,要加快推进5所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力争五年时间建成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公立医院;要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鼓励将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联体建设,实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镇街医院、镇街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工作;要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推动资源下沉、服务协同。规划建设5所区域中心医院,推动镇街医院建设专科医院或在综合医院的基础上发展专科特色。
 
  *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实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镇街医院、镇街医院对口帮扶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策,探索多种医联体组建形式。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设备设施100%符合建设标准要求。
 
  *强化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等。
 
  *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高水平发展民营医院,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从业人员尤其是名老中医开办门诊部和诊所,鼓励全科医生举办家庭医生诊所。
 
  *大力发展健康服务相关产业。促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产业的五大融合。鼓励兴办康复、护理、中医、老年病、精神病等类别的医疗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
 
  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
 
  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组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专科医师提供技术支持的签约服务团队。到2020年,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首诊和双向转诊。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
 
  *完善分级诊疗保障机制。建立分级诊疗、转诊审批、异地转诊和双向转诊机制。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简政强镇改革。
 
  *完善考核服务评价体系。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基金支付、薪酬总体水平、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等挂钩。
 
  *严格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制度。强化成本核算,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针对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制订医药费用年度控费指标。开展处方点评。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
 
  强化全行业监管
 
  建立严格规范的综合监管制度
 
  *重点推动理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制工作。
 
  发挥医保基础性作用
 
  建立高效运行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加强医保经办管理职能,做好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大力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
 
  *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以市场为导向
 
  健全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第三方交易模式,抓紧实施药品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全面落实“两票制”。
 
  *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强化低价药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建立商业贿赂企业黑名单制度。
 
  加强统筹协调
 
  健全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机制
 
  *将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市镇(街道)领导班子、市直单位工作考评。
 
  *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确保相关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及软硬件投入的财政预算。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尽快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逐步实现在职在岗人员同岗同酬。2018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要力争达到40%以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推动全民健康信息“一中心三平台”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加强医学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招聘、使用和激励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提高儿科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全面深化基层卫生技术职称改革。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
 
  / 焦点关注 /
 
  会议印发《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2022年)》
 
  五年建成5所
 
  三甲公立区域中心医院
 
  会议印发了《东莞市建设区域中心医院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计划从今年开始,打造五所区域中心医院,争取到2022年,均达到三甲医院水平,为打造健康东莞夯实基础。
 
  五所医院全部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
 
  根据该行动计划,我市选定市第三人民医院(松山湖片区)、市第五人民医院(滨海片区)、麻涌医院(水乡新城片区)、常平医院(东部产业园片区)、塘厦医院(东南临深片区)建设未来的区域中心医院。
 
  其中,塘厦医院将被命名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常平医院命名为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麻涌医院命名为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其余两家医院名称不变。
 
  管理上,这五所医院全部纳入市属公立医院序列管理,全部资产移交市里统一管理。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市第五人民医院维持目前的财政投入模式不变,而常平医院、麻涌医院、塘厦医院,按照市属公立医院纳入市财政预算单位管理,医务人员整体薪酬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并逐渐向市属医院看齐;其新增基础建设费用由市镇财政按7:3 的比例分担。这对这五所医院未来的建设发展是一项重大利好。
 
  力争到2022年全部达到三甲医院水平
 
  定位方面,区域中心医院将坚持公益性质,承担区域内危急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通过人才、技术等方面支持片区内其他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比如,通过组建区域内医联体,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承担片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助任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区域中心医院将在床位规模、诊疗科目、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等方面按照三级医院的标准建设。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错位发展。
 
  目前,东莞市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工作组已经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白涛任组长,副市长喻丽君任常务副组长,于今年1月至6月全面启动项目并完成移交工作。
 
  根据规划,今年7月至2020年12月,各区域中心医院正式进入建设阶段,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基本形成;2021年至2022年为提升阶段,不断提升每所医院的内涵建设和专科水平,打造医疗品牌,全部达到三甲综合医院的水平。
 
  链接
 
  5所三级甲等公立区域中心医院
 
  ●市第三人民医院(松山湖片区)
 
  ●市第五人民医院(滨海片区)
 
  ●麻涌医院(水乡新城片区)
 
  将被命名为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
 
  ●常平医院(东部产业园片区)
 
  将被命名为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
 
  ●塘厦医院(东南临深片区)
 
  将被命名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大熊猫或将首次降临东莞
下一篇:花镇:春节“花”式辩论,等你来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