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东莞部署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东莞部署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今天(10月9日)下午,东莞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动员大会,部署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根据东莞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至2020年底,我市将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前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自2011年6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全市积极探索垃圾分类试点模式,目前,全市共开展了51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学校)和4个试点社区,实现每个镇街至少有一个试点单位,鼓励市民参与源头分类。根据东莞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路线图”,我市将率先在公共机构和企业示范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从上述“试点”逐步扩大到全市,推进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处理工作,最终实现覆盖全城、全民参与。 
 
  2018年起,我市全力推进全市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加快完善有害垃圾、易腐垃圾等分流分类收运处理。其中,今年全市公共机构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实现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10%以上。
 
  2019年,全市公共机构将持续推进强制分类,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相关企业都要强制启动,目标是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以上。
 
  到2020年底前,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设施,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在源头产生环节,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厉行“光盘行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等;在中端收运环节,严格把关拒收拒运,对未按要求进行分类的生活垃圾进行拒收拒运;在终端处置环节,严格控制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或卫生填埋场。各级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倾倒生活垃圾、倒卖“地沟油”等行为。
 
  今后,东莞将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通过“互联网+”等模式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推广“互联网+垃圾分类”有效经验,促进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鼓励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 模式)等形式,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服务,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 
 
  7月18日,市长肖亚非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审定《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根据方案,今后,我市将按照“四分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市民需按照规定把生活垃圾分类放入“蓝”“绿”“红”“灰”四色垃圾收集容器内——蓝色垃圾桶放置“可回收物”,绿色垃圾桶放置“易腐垃圾”,“有害垃圾”放入红色垃圾桶,其他垃圾放入灰色垃圾桶。 
 
  与此同时,我市将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调整原有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立有害垃圾收运系统、易腐垃圾收运系统、可回收物收运系统及其他垃圾收运系统,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闭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实现不同类别生活垃圾独立收集、运输。 
 
  按照方案要求,今后各园区、镇(街)根据“分类投放为主、二次分拣为辅”原则,因地制宜设置垃圾分拣站和分拣中心。 (来源:东莞阳光网)
 
上一篇:气温骤降老人小孩病患攀升
下一篇:东莞部署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