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乡举办“中华巴蜀水文化论坛”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教授
东莞阳光网讯 2014年3月15日至17日,“巴蜀奇源中华巴蜀水文化论坛”在邓小平故乡四川广安市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有关方面的官员等近一百多人,齐聚广安,在考察了位于华蓥山的巴蜀奇源水源地后,就我国当前水危机,饮用水安全,以及饮水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等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理事长、王占生教授认为,水源有一定的高度,出水量也很丰沛,国内含锶的矿泉水源并不多,因此资源是比较宝贵的,这样的水源是应该很好保护的。
国家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巡视员胥树凡说,水源地的涵养,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巴蜀奇源的水源必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不仅要重视经济的价值,而且还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进行产业的发展,把生态文明的文化内涵包容进去,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
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副主任郭永新在发言中说,我国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2013年,全国瓶装水、灌装水企业有5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是1000个亿,增长接近20%。水的事业也从一个单纯的经济活动,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内容,尤其是在邓小平故乡,它又具有了践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含义。
来自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享受专业技术二级待遇的水专家张志仁说,水的质量决定了人的身体的状况。如果在一个地区能够找到质量比较高的水源,对当地民众来说是一种幸福。巴蜀奇源的水中含有较高的锶,又是偏碱性的水,可以促进人体内酸性物质的排出,同时调节人的酸性体质。
因此,要注意水质和水量的变化,要注意水源的保护,要建立水源保护区,健全制度。
参观水源地的各界人士
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胡建锋说,大农业的建设会改变农村面貌,带动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致富,是很有意义的。有山,有水,也有田。因此,水的开发要和其他事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的结合,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开发和利用要结合,保护本身就是资源,同时,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要结合。在统一的规划下,要有科学的分体的规划。要保持特色,真正的农家乐。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胡堪平研究员认为,水具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意蕴,水当然首先是一种资源,是一种环境要素,也是生态系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上来看,我们要从系统的角度,山水林天路是一个系统,五位一体,也是一个系统,因此开发利用都要从系统角度出发,使之成为生态教育的一个范本。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贾卫列说,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到了一些村子看了一下,心里不太舒服,回到北京写了一篇文章《纠结的乡愁,凋敝的故土》,新型城镇化应该是要把过去工业化中断的生态链条重新接起来,以前有说法叫“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现在是一个新说法,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认为,它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绿水青山是生存之本,但一个地域没有产业的支撑,有再好的生态环境,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就是发展生态产业,在整个国土范围内,进行生态功能的重新部署。最重要的是在农村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在法国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60%到70%,是法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城镇发展生态工业,在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四川智库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黎永泰说,四川是中国治水的发源地,还是中国水文化的发源地,道教的核心就是水,“上善若水”。用水,爱水,亲水,治水,与水的亲密关系,使人类领略到天人合一的灵魂。虽然四川水资源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四川水文化还有落后的地方,水真正用于文化用于民生等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将四川水文化推向全国。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休闲农业处处长傅金凯说,农林水是不分家的,首先要保护好环境,有了好的环境,才有发展的基础,要有产业的支撑,还要有文化的内涵,否则是发展不健康不长久的。好的农业旅游项目,能够提供深度的体验、互动、文化的多层次享受。
下一篇:2014年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将在广东举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