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R&D经费占GDP比重偏低 专家称非越高越好
东莞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简称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该如何提高,是否越高就越好?3月25日,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会承办的东莞市研发投入渠道创新研讨会在天安数码城举行。

3月25日,东莞市研发投入渠道创新研讨会举行。
会上,专家、企业家就如何在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和研究制定财税扶持等政策,激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推动其成为科技投入、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等话题展开热议。
东莞R&D经费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简称研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东莞市科协秘书长吴石宝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R&D投入,在“科技东莞”工程的推动下,东莞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逐年提高,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也逐年加大,跨入研发投入强度的“强”级水平,但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仍较大差距。他认为,政府需要对企业进行更多的充分调研,分产业类别去研究东莞哪类企业研发投入少,理由是什么,才能对症下药。
东莞市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科萧燕毅现场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东莞R&D经费支出总额为83亿元,位列全省第四,排在深圳、广州、佛山之后。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66%,全省排第七,低于全省(2.17%)、全国(1.97%)同期平均水平。其中,境内企业投入占90.7%、政府财政投入占6.5%、境外投入占0.7%、其他投入占2.1%。政府投入方面,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18.5亿元,支出金额全省排第三,占财政支出比例4.8%,全省排第二,但我市财政科技资金转化为R&D经费的比率不高,只有29.1%,远低于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的水平。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认为,R&D经费占比非越高越好。
R&D经费占比应该有一个“度”
R&D经费占GDP比重是否越高越好?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认为,R&D经费占比应该有一个“度”,而这个“度”与城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人口的密度、素质、结构息息相关。东莞长期研发投入不高主要是东莞外来务工人员多,内生动力不足决定了东莞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不高,而东莞制造多以加工贸易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对研发的需要不大。他认为提高R&D经费占比首先要改变东莞的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同时着重提高研发产出的效率,而不是重比重,轻效率。
暨南大学原副校长张永安、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陈荣平也认同林江的看法。陈荣平补充说,东莞一直以来都是重引进轻创新,重加工轻品牌,东莞产业真要做大做强,维持现状肯定是行不通的,要寻找“适度”的研发投入比例。张永安认为,主要途径是打造高校、机构、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平台。他认为,不同的科研单位有不同的特点,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可以综合利用各科研单位的优势,形成开放性的研发体系,将创新思维变成生活惯例。
东莞理工学院经贸系主任刘继云则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建议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民间智库的作用,树立众多中小企业科研创新的榜样,带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至于诸多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她认为东莞可以借鉴台湾的中卫体系的发展经验,通过同行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协同研发。通过成品上的升级带动供应链和零部件商的升级,最后促成产品的升级,增加专业镇产业附加值。
下一篇:广东关于印发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重点工作的通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