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山西退休干部用20年时间耕耘5000亩荒山荒坡

  山西退休干部用20年时间耕耘5000亩荒山荒坡
 
  从人烟稀少的荒芜山坡,到满目葱翠的农田绿植,年过七旬的山西省乡宁县退休干部郑中午,用20年时间耕耘5000亩荒山荒坡,种下30万株经济林,开垦出1000亩有机耕地。一个曾经守望一方平安的共产党员,退休后依然不改为民为国本色,把荒山穷沟打造成脱贫致富的希望田。
 
  郑中午在荒山上已栽植油松、白皮松、元宝枫、国槐、刺槐、侧柏等优质品种30余万株。图为他带领农民栽柏树。
 
  站在西周时期遗留的传统祭祀文化遗址“才子疙瘩”山顶,郑中午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上这个山峰年轻人走起来都气喘吁吁,但对于75岁的郑中午来说却轻松自如。“5000亩的荒山我走了20年,艰苦环境锻炼了我的身心。我熟悉这里的每个角落,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认识我。”郑中午自豪地说。
 
  出生于1945年的郑中午是山西省乡宁县人,先后在教育、电力、林业、公安等行业任职,曾获得过多项荣誉称号,但唯独对种树情有独钟。“我经历过许多岗位,尤其在公安局局长的岗位上干了许多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发光发热的方式,但我觉得种树是一个惠及子孙后代的事,也是更有意义的事。”
 
  种树是郑中午的一个偶然想法,但这个想法从来都没有熄灭过。1999年,退居二线的郑中午开始利用闲暇时间绿化荒山。退休后,他把全部心血投入其中,与乡宁老家有名的贫困村——田家原村签订了5000亩的荒山承包协议,修路、整地、栽树,从1999年 “结缘”荒山,这一干就是20年。郑中午成了县里退休干部第一个治荒人。
 
  “这块地方当年就人烟稀少。所以我就选择先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营造生态,再种点经济林带动周边百姓,想带他们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20年来,郑中午以山为家,用辛勤和汗水,让家乡的土地褪荒披绿,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年来栽植油松、白皮松、元宝枫、国槐、刺槐、侧柏等优质品种30余万株;栽种金银花、连翘、山桃、山杏50余万株;栽植核桃、红果、桃、杏、梨、葡萄5000株;整修机耕梯田1000亩;年产玉米、小麦、杂粮15万余斤。
 
  乡宁县是著名的优质煤炭生产基地,退休后的郑中午正好碰上了煤炭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在多个部门都有广泛人脉的郑中午很快收到许多煤炭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年薪30万、50万随便提,只要你人能来,钱有的是。”煤老板开的价对于当时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的郑中午来说,不可谓没有吸引力,然而,他拒绝了。他心中满是艰难生存的乡亲,身上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
 
  曾经干过林业工作的郑中午对身后尚未开发的荒山情有独钟,他想在山里创建一片看得见、留得下的希望田。承包这片人迹罕至、偏僻荒凉的荒山后,他头戴草帽,肩扛铁锨,踏勘、规划、修路、挖窑、打井、育苗、栽树……三两句话就可以概括郑中午那些年的生活,然而真正干起来,却是难以想象的艰辛。
 
  山上“与世隔绝”,没路没电没水,郑中午背着干粮上山,一待就是几个月,有时候赶上种树季节,常常忙到不知道时间,在山上,他吃了15年旱井里储藏的雨水,点了12年蜡烛,直到2009年政府扶持通了第一条水泥路,2011年通了电,2014年送上自来水,他才过上正常的生活。
 
  “退休了就该享清福,不该瞎折腾!”总有人这么劝说郑中午,但在郑中午看来,力所能及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享福。
 
  郑中午常说自己是经历过饥饿的人,对土地、粮食有别样的感情。在发展庄园的同时,他还帮助田家原村解决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庄园每年可解决50名农民的劳务问题,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最终可望以生态庄园带动田家原村民奔小康。
 
  郑中午介绍说,目前庄园种植的小麦、蔬菜都是从农科院引进的优良品种,保留当地传统玉米、黑豆等种子,全部施用农家肥种植,并且聘请专业的团队对5000亩基地的空气、土壤、水分进行检测,经检测,才子庄园符合有机环境条件,获得了有机证书。
 
  而今,才子庄园内满山“元宝”,遍地“金银”,已经实现了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回归自然,绿色有机的原生态品质。
 
  “荒山能变成无污染、无公害、园林化的生态基地,我觉得带领农民走一条绿化荒山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路子没有错,只要一直干下去,田家原村258户、768口人肯定能奔小康。”75岁的郑中午觉得自己还能再干20年。
 
上一篇:1-11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
下一篇:中国经济需推进六方面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