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引广泛共鸣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引广泛共鸣
	  烽火岁月弦歌不辍,教书育人初心不改——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三易校址的中山大学,曾在粤北坪石办学(1940年10月至1945年初),一批中大东莞籍教授学者在战火中弦歌不辍,著书立说,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堪称师德表率,令人景仰。
	  连日来,东莞日报推出了“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生动讲述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吴壮达、何作霖、邓盛仪等“莞籍坪石先生”的故事,弘扬“莞籍坪石先生”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引发广泛共鸣,获得如潮好评。
	  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等国内高校在战火纷飞中顽强地生存、抗争、发展,其中蕴涵着某种让后人肃然起敬的精神。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何作霖等东莞籍教授学者,在中大坪石办学时期,坚信抗战必胜,彰显大家风范。“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通过讲述“莞籍坪石先生”感人事迹,弘扬先贤在硝烟中坚持教书育人、治学研学、报效国家的崇高精神,体现了本土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东莞是一座历史人文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蜚声中外、闻名遐迩的各界名流,如何把这些东莞先贤的优秀传统传承下来、发展下去?首先必须做好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这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从这一角度来说,“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其实,近年来东莞市文联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如大力实施东莞文艺“传薪”行动,编辑出版《东莞历史名人评传丛书》等。延续东莞文脉,让东莞文明薪火相传,是文联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传薪”行动的核心。当下,东莞正致力于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更需要做好“传承东莞历史文脉”这篇文章,增强东莞人的文化自信,为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先贤崇敬的态度之上。东莞日报连续推出致敬“莞籍坪石先生”的10个专版,让读者耳目一新,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中山大学百年历史上,活跃着众多东莞师生的身影,尤其是在日本侵华、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中山大学迁徙云南澄江,然后广东乐昌坪石,再粤东梅县的艰苦历程中,东莞籍的教授学者群体,为中国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吴壮达、何作霖、邓盛仪、袁镇岳、尹日涛、刘耀燊、丁纪凌、黄仲文、卢文、刘伟民、毛鸿甫等“莞籍坪石先生”,不仅留在中山大学的校史上,更是成了东莞文化人物图谱上的鲜活形象,他们是“文化名城”东莞的名片,是东莞人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东莞日报推出“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带领读者重温历史,引起东莞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史作者的极大关注。该系列报道详述多位中大东莞籍教授学者在抗战烽火岁月坚守初心,延续华南教育薪火作出的突出贡献。
	  东莞有着近1700年建县史,千百年来人才辈出,文风鼎盛,将岭南文化不断升华。近年来,东莞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城”的战略构想。深挖“莞籍坪石先生”故事,对进一步厚植东莞文化底蕴、擦亮东莞文化底色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不时在想:什么叫作“文化名城”?这不是靠创下多少GDP,也不是这座城市有多少人口;而是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靠的是这座城市自古以来产生了多少名人,著有多少学说,这是“文化名城”的根基,少了这个,就等于缺失了灵魂。
	  “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的推出,让广大读者追忆先贤,更好地传承东莞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别具意义。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东莞,历来名人辈出、代不乏人。邓植仪、容肇祖、郑师许、陈安仁等“莞籍坪石先生”,不管是在中大坪石办学时期,还是其他时期,均为国家、为社会、为地方做出了很大贡献,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意识竖立起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
	  于悲愤中涵养浩然之气,于烽火中培养栋梁之材,“莞籍坪石先生”的崇高精神、宝贵品格、优良传统,无疑是值得大力弘扬的,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您好!莞籍坪石先生”专题系列报道之所以获得这么高的关注、这么好的反响、这么多的点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莞籍坪石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跟随学校颠沛流离,与学校、学生共存亡,不离不弃,并且还能在炮火纷飞中坚持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这对年轻一代,特别是扶贫支教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教育意义。莞籍先贤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能坚持弦歌不辍,生活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克服、战胜的?希望后人能继承、发扬先贤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精神,努力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来源:i东莞)
下一篇:妈咪HOME亲子平台将推父亲节亲子活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