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位博士后出站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位博士后出站
 
  9月初,来自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锂离子电池材料团队的詹元杰,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生涯顺利出站,并全职加入该团队继续开展工作。这也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培养的首位出站博士后。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启动以来迅速聚集起包括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发挥出强大的“磁吸效应”。如今,通过多样化的培育机制,实验室也成为了许多优秀青年学者成长和成才的摇篮。
 
  詹元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期间,他选择了从北京来到材料实验室,专门从事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工作,其导师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
 
  黄学杰在电池领域积累沉淀几十年,研发团队在新一代电池材料方面研发进展迅速,即将实现产业化应用。在其指导下,詹元杰也逐步向着自己的科研目标迈进。
 
  “锂离子电池领域如果单纯做技术研究而不能应用,意思不大。该领域研究的内容最终还是应该体现到产业应用上来,我认为这个更重要一些。”詹元杰说,自己的短期目标,就是借助实验室优越的平台条件,助力团队尽快推动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电池的产业化,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起研究中的这款电池,詹元杰言谈间透露出信心。他介绍道,团队目前开发的高电压镍锰酸电池,不含钴元素,不仅降低了成本,并且能量密度高。相比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高了近40%。突出的性能表现,也吸引了众多下游企业的关注,近期纷纷上门洽谈合作。
 
  “当时考研前就做了一些调研,发现物理所在电池领域的研究是国内顶尖的,于是就给黄老师发了一封邮件没想到他很快就回复了,还邀请我到所里去参观。”回想当初,詹元杰表示,2013年智能手机浪潮的兴起,锂离子电池也迎来了重要的风口,自己认为是一个机会。
 
  在与导师见面后,詹元杰更坚定科研决心。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科研路上一走就是七年。博士后在站期间,他分别参与了科技部与广东省科技厅资助的两个与高能量密度电池相关的研究项目,在其中负责高电压正极材料电池技术研究。在站两年时间里,他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申请发明专利16项。
 
  出站后,詹元杰选择留在团队继续工作。他表示,自己对锂离子电池研究保有热情,渴望在这一领域持续做出成果;而实验室有着一流的科研设备,浓厚的科研氛围,以及优秀的产业转移转化平台,相信一定可以成功实现高电压镍锰酸锂电池的产业化,并攻克其它新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相关的技术难题。
 
  据了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广东省首批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目前,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共53人,获得博新计划者2人,特别资助者3人,面上资助者4人,获得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者10人,在《Nature》、《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共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验室在站博士后均来自日本东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来源:i东莞)
上一篇:梁文华等10位青年科学家获达摩院千万元奖金
下一篇:北京全面完成5G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