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创建国家生态市2014年一季度工程进度正常

  2013年9月6日,市府办印发了《东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三步走”的目标:至2016年,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创建成广东省生态市;至2017年,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要求,向环境保护部申报验收;至2020年,全面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安全格局。

  这看似不足一百字的“三步走”目标,实际的建设指标却共有5项基本条件和23项考核指标,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如何爬坡越坎、“三步上篮”?记者专程采访了市创建国家生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并实地走访了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参考标准——市环保热电厂,由点及面,揭开这项浩大工程的神秘面纱。

  横沥垃圾厂一期技改进度超预期

  设在市环保局的市创建国家生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创建办”),由该局规划与生态科主任科员陈平负责日常工作。从省政府提出2020年珠三角建成生态城市群,到我市组织编制《东莞市生态建设规划》,再到去年召开全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动员大会,陈平一路见证了这个大型创建工程的热身准备。今年初,创建办拟定2014 年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安排,制定了119个工程的进度计划。陈平说,这标志着“创建工作全面推开了”。

  在这一百多个工程中,有2个关键词反复被陈平提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陈平认为,这是创建工作中的两块硬骨头,“比较难啃,但必须要啃”。

  例如麻涌垃圾处理厂,年度目标是完成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征地、工程设计、立项以及施工许可等工作,进入施工阶段。虽然第一季度的进展情况正常,但后续工作并不乐观,受麻涌镇大步村纸厂事件影响,该项目的征地难度被加大。

  此外,由于配套的截污管网工程的滞后,使得各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偏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仍不如人意。

  虽然存在困难,但令人欣慰的是,年初拟定的工作任务大部分项目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在有序进行,基本与预期一致,甚至还有超前的例外。

  在第一季度的进展情况汇总表上,陈平就发现了一个进度超预期的项目:横沥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技改工程,原年度目标是完成项目环评、项目申请及批准、初步设计评审、改建项目拆除、设备招标订货等,完成技改后规模达到1800吨/日。第一季度进度显示,该项目已完成项目环评报告书及水土保持专家审查会、已签订工程设计合同及焚烧炉、余热锅炉、烟气净化装置订货合同,并完成了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吊斗的招投标工作,速度惊人。

  看到项目进度超预期,让陈平在压力之中也获得不少动力,她认为这是各部门、各镇街互相支持的结果。

  垃圾和污水处理是重点督导对象

  虽然创建工作才刚刚开始,但是距离验收的时间并不充裕。根据验收的考核指标,我市的国家级生态镇覆盖率需要达到80%,但我市目前只有塘厦、石龙、大岭山、长安等十个镇已经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任务艰巨。

  除了在繁杂的工作中感受到压力外,陈平更多的体会是东莞环境污染的历史欠账太多,人口、资源的压力较大。这使得东莞为创建国家生态市做了大量的工作后,仍留有更多的问题需要处理。例如东莞的污水处理能力虽强,但由于截污管网的落后,使得污水处理效益与处理能力不匹配。

  陈平说,创建工作的阻力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资金不足,存在较大压力;其次是部分市民对于部分垃圾处理项目仍存异议;此外,部分项目也存在技术难题和协调问题。如在各污水处理厂的配套截污管网工程中,由于地质结构而带来的施工缓慢就十分突出。

  陈平表示,对于存在的问题,下半年市生态创建办会组织进行相关督导,现场走访,组织各方召开协调会,推动问题一一解决。而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仍将是重点督导对象。

  陈平说,市委市政府对生态市创建高度重视,根据《东莞生态市建设规划》,未来几年东莞将投入约388亿元用于84项生态市重点项目。当前我们创建国家生态市也有着良好的机遇:一是我市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了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尤其是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的全覆盖,为生态市创建打下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基础;二是当前我市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很大,尤其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环境综合整治将会给创建国家生态市带来新的亮点;同时,今年起在市主要河流实施的河长制及第二阶段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都将给环境质量的改善带来新的希望。

  “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会将它转变为动力。我们希望所有的市民都动员起来,参与到东莞的生态市创建当中。对市民来说,创建国家生态市既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义务和责任。”陈平说道。

  ■链接

  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具体任务分解

  一、建设循环高效的生态经济体系

  二、建设集约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三、建设持续承载的环境支撑体系

  四、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

  五、建设绿色和谐的生态文化体系

  六、建设高效文明的生态制度体系

  ■走访

  环保热电厂为三大

  工程提供技术参照

  垃圾处理问题一直是东莞发展中绕不过去的问题,东莞目前更面临着“垃圾围城”的难题。为了处理好“垃圾围城”的问题,根据2014年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安排,今年将推动麻涌垃圾处理厂、清溪垃圾处理厂和横沥垃圾处理厂一期技改工程建设。这三大工程的技术参考对象,就是建成于2007年,并于2011年扩容改造的市区垃圾处理厂,至去年十月重新开工后,已改名为环保热电厂。

  日前,记者在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南城街道水濂村南山,探访了这个技术含量更高、排放标准更严的环保热电厂。记者了解到,全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有1万吨,目前仅有市区、横沥、厚街3座垃圾焚烧处理厂,无害化处理垃圾能力仅有垃圾产生量的一半左右,其余的生活垃圾只能采用填埋的方法,而目前供填埋垃圾的地方也是“捉襟见肘”。

  据市城管局运营监管股股长郑亮中介绍,目前市区垃圾处理厂已经正式投产,日处理量可达到1600吨,如果满负荷运转,可达1800吨。该项目的服务范围覆盖四街一镇,即莞城、东城、南城、万江和高埗,涉及近百万人口。

  事实上,改造前的垃圾处理厂采用的工艺技术落后,焚烧垃圾时需要添加煤等辅助燃料,由此产生大量的黑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屡遭市民投诉。而在如今改造后的环保热电厂,记者看到的是门前的实时监控显示屏,广场上的绿树、水池,标志性的烟囱也没有排出肉眼可见的烟尘。

  据郑亮中介绍,该技改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引进了德国马丁公司的垃圾焚烧技术,采用逆推式机械炉排炉,垃圾处理过程中无需添加辅料,即可让垃圾充分燃烧,采用更为严格的欧盟标准,从而减少烟尘的排放,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郑亮中相信,按此标准建设或改造的麻涌、横沥垃圾处理厂,也能取得市民的信任。他还透露,横沥一期技改工程进展较快,6月前估计能开工。

上一篇:2014年一季度松山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亿元
下一篇:东莞市控规委员会2014年第三次会议7日9时召开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