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树材文学资料馆成立
莫树材文学资料馆成立
在桥头,有一个特别的资料馆——莫树材文学资料馆,这也是华南首个作家个人资料馆,馆里大部分资料和实物都是由桥头文学领军人莫树材先生毕生收集和捐献的。
从1958年第一篇被转印成铅字的习作开始,馆内的每一张剪报,每一张手稿,每一本著作,都记录他60多年来在文学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痕迹。
60多年来,莫树材用文学的形式记录和诠释桥头的风土人情和自然之美,以文学的笔调展现桥头的地方文化和时代变迁,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的同时,还不遗余力为发掘培养本土作家积极奔走。
莫树材文学馆通过展示莫树材的写作经历,还原桥头文学的前世今生,打造桥头文化名片和文旅资源平台,带动桥头的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莫树材文学资料馆陈列的展品包括很多莫树材先生早期作品的手稿,收集的旧报纸,有的资料即便距今已有数十年历史,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展示桥头特色文学品牌的重要窗口。
莫树材文学资料馆由桥头镇文化服务中心和镇文联牵头筹备,从2018年开始,2019年正式实施,目前还在不断完善补充资料。
据镇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帆介绍,当初设馆,希望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优秀案例,激发桥头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将莫树材生平事迹、活动轨迹、著作著述、个人收藏、文学之路等生动再现,打造成为重要文化宣传窗口。
“我们在缺乏办展经验的情况下一步步摸索,目前来说,还是以材叔本人捐出的实物为主,不过音像等多媒体资料还需要继续完善,其他藏品还需要继续动员社会人士捐献。”刘帆说,从场地、资金到资料收集、整理,克服了重重困难,这个作家个人资料馆终于还是诞生了。
馆藏分为人生轨迹、文学生涯和个人珍藏几部分,展品包括莫树材的早期作品、创作手稿、发表作品剪报、获得的奖项、以及珍藏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物件等。
“我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继续写作,尽力培养新人。”莫树材说,当时答应捐献珍藏多年的资料,设立个人文学资料馆,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这些资料对于我来说,以后都没什么用,不如将它们捐出来,让大家可以看一下,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之后,有一个激励作用。”
谈到资料馆未来的规划,莫树材告诉记者,这也是小小说资料馆,他的资料也只是一部分而已,希望能把别人赠予他的著作也一并放在这里,成为桥头一个文化和文学活动的场所。
在莫树材文学资料馆里,记者看到莫树材第一篇作品的剪报复印件,看到这份剪报,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习作被转换成铅字的感受,这位80多岁的老人难掩自己的兴奋,“那时候我的文化水平只是初三毕业而已。”
莫树材是桥头镇石水口村人,当时桥头镇还叫桥头公社,莫树材的父亲是公社文化站的副站长。因为父亲的粤曲写得很好,在他的影响下,莫树材开始写民歌,父亲也十分支持莫树材写作,将他的习作寄到各大报刊,后来真的有报刊把他的作品刊登出来。1958年7月,《东莞日报》刊登出莫树材的文章《端午探亲记》,成为他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习作。
从此,写作的种子在莫树材的生命里生根发芽。
毕业后,莫树材曾在佛山的纺织厂、杭州的机械厂工作过。“我们那时候算是中国的第一批打工仔。”莫树材说,在杭州的四年,他开车床、做钳工,在成长为工厂“多面手”的同时,没有忘记写作的初心,他写的文章,被印在了杭州纺织机械制造厂建国十周年的特刊里,而这本小册子也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现在静静地躺在资料馆的玻璃柜内。
后来,莫树材回到桥头工作,60年来一直笔耕不辍,曾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主任、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主席。
在资料馆的玻璃柜里,有一个纸张已经泛黄的小本子,莫树材回忆,这是1971年,他在桥头的小学任教时,收集了一个学期的学生自己编写的儿歌,做成了这样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着特别的意义,是任教时光里留下的独一无二的纪念。
最近,莫树材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小说集,收录了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里,他创作并发表的作品。2000年4月,莫树材突发中风,“出院的时候,手只能握拳,手指都伸展不开。”这时,莫树材担心的是,万一再也握不了笔,没办法写作怎么办?
所幸,他身体慢慢恢复,怀着感恩的心情,他在这20年里继续写作,在去年住院手术期间,还在病床上写出《傻仔秋》,当时创作的手稿,也同其他已经泛黄的手稿放在一起,被保存在馆内。
“毕竟我初中文化,学历不高,因为喜欢写作,不断坚持,现在还能有一个这样的成绩。”莫树材表示,如果可以,希望能激励更多人积极投身到文学创作中,从而推动桥头文学、东莞文学的发展。(来源:i东莞)
下一篇:全国养老基金受托规模突破万亿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