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长安镇骄子计划启动 报名人数达上万人

  2010年以来,超过10万人次的青少年从中受惠

  长安文化学堂之骄子学堂,姜昆正在为学员们演讲。(记者 赵浛锐 摄)

  等待了4年,18岁的麦晓玲终于可以报名参加长安“骄子计划”了。

  2010年夏天,长安镇“骄子计划”启动。这个意在吸引“富裕的第二代”参加的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第一届要靠社区推荐人选。到了第二届,许多人开始主动报名。今年夏天,新一届的活动开始,报名人数达上万人。

  麦晓玲亲眼见证了哥哥在参加活动前后,从一个有点叛逆,有点浮躁的人,变成了一个踏实上进者。从此,她就很想参加这项活动。而她的想法也是长安镇大部分家长的期望,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5年来,“长安骄子计划”已经从一门长安青少年成长的“选修课”,蜕变为他们的“必修课”。

  这个计划到底有何“魔力”?

  歌唱比赛把“硬活动”变“软”

  2010年入夏,长安镇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冯奇,开始参与一个关于暑期青少年活动的策划会。这个后来被称为“长安骄子计划”的项目,由长安镇文明委主办,长安镇宣传文体局承办。

  “最初的出发点,是针对本地‘富裕的第二代’。因为许多本地的学生,放暑假之后就没事做,对未来充满迷茫,对工作很焦虑。”冯奇说。长安镇是东莞最发达的镇之一。这里的许多孩子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长大,娇气,惯于安逸。

  这一年麦永鑫刚好高中毕业。他是麦晓玲的哥哥。高考结束后,麦永鑫就跑到理发店,整了一个“鸡冠头”,长长的头发竖立在头顶。

  在麦晓玲眼里,哥哥在家里是个比较乖的孩子,但从哥哥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中,可以感觉到哥哥有点浮躁。麦永鑫也说,自己活得叛逆而愤怒。

  但麦永鑫很快被一个“SING动长安”的歌唱大赛吸引,因为他成绩一般般,唱歌是他唯一的爱好,于是义无反顾地报名。当时,他不知道,他已经成为第一届“长安骄子计划”的参与者,而且等待他的不仅仅只是歌唱大赛。

  “长安骄子计划”真正敲定的时候,面向的已经不仅仅是“富裕的第二代”,而是所有在长安镇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青少年,只要是8岁至28岁的青少年都可以报名参与。

  第一届“长安骄子计划”共有六大活动,其中还包括文明使者选拔赛等“硬活动”。在报名期间,“硬活动”遭冷遇。冯奇回忆,当时政府给长安镇各社区发文件,要求社区推荐人员参加,但除了歌唱大赛,其他活动鲜有人报名。

  那就把各活动“捆绑”起来吧。冯奇说,参加歌唱比赛的学员,必须同时参与“工厂饭堂体验”,到贫困山区与孩子结对、下田耕地、听名人讲课。这样的捆绑,出乎麦永鑫的意料。

  叛逆少年蜕变引全镇热议

  麦永鑫只爱唱歌。歌唱比赛后,选手要拍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还有3天的培训学习课程。麦永鑫记得,在学习培训的第一天下午,就有一半人跑了。冯奇认为,有人中途离开是意料之中的,因为相对枯燥的活动,对青少年并不具有吸引力。

  但麦永鑫坚持下来了。他头上的“鸡冠头”也不见了。

  剪了头发的麦永鑫,在培训学习期间,跟随其他成员,前往连州的贫困家庭。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农村的小孩,年龄更小,但已经要承担不少事情,要干家务,还要耕田放牛。“他们懂事而且特别容易满足。”麦永鑫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下去,要想想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他后来成为第一届“SING动长安”的歌王,也是30名“文明使者”之一。

  初赛和复赛进行录播,决赛进行全镇直播,这在长安镇内引起了轰动。

  “长安镇内许多人都在讨论,因为在电视上的孩子,展现出来的自信,让很多家长吃惊,让孩子的邻居也刮目相看。”冯奇说,“长安骄子计划”使一些青少年发生蜕变。

  麦永鑫让冯奇印象深刻。这个夏天,他成为第五届“长安骄子计划”的义工,为歌唱比赛当评委。

  圈里圈外的沟通融合

  与麦永鑫一起回到“长安骄子计划”当义工的,还有方家俊。

  方家俊在2010年参加“长安骄子计划”的时候,正在读大一。但让他印象更深刻的是参加第二届活动的经历,这一年的主题是“感恩”,夏令营的时候,去了汶川。

  方家俊说,相比地震灾区的孩子们,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好了,没有理由不去感恩。

  在中学期间,方家俊觉得,自己也算是个人物,他篮球打得不错。“那时候比较热血一点,做事冲动,跟父母顶嘴。”方家俊说。

  参加完两届“长安骄子计划”,方家俊说自己学会了要感恩身边人。在汶川的时候,有一对夫妇在地震中失去女儿,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这对夫妇没有哭,但方家俊却哭得一塌糊涂,他感觉到有人在身边很幸福。

  “以前,我也比较浮躁一点。”方家俊觉得,自己也很幸运,在活动中接触到一些歌唱方面的老师。

  在前往北京的10强成员中,有8人是从小在长安镇长大的,另有2人分别来自湛江和湖北。来自湛江的女孩,给方家俊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她人很善良,也是专业的钢琴教师,比赛过程中教我们很多东西。”而在比赛之后,方家俊和她还保持着联系,并时常在女孩教钢琴的地方交流。通过交流,方家俊发现,外地人在长安打拼真的很不容易,工资不高,却还要租房、付水电等,即便这样,他们仍不放弃梦想。这让方家俊很佩服。

  方家俊的朋友圈里,都是长安本地人,因为他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同龄的外地人。而他也从湛江女孩那里了解到,外地在长安的青少年,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本地的同龄人,更不要说成为朋友。

  跟湛江女孩的接触和交流,让方家俊有了自己去打工赚钱的想法。此后的一年夏天,他得到机会,去给长安一个社区的少年篮球队当教练。开着父母给他买的奥迪车,他去上班了,最终他执教的球队差点打入8强。在这两个月里,他拿到8000元工资,但油钱已差不多花去了一半。

  如果像外地人那样要租房,这点钱可能根本就不够花。他也因此更加佩服外地来莞的同龄人。“他们敢过来打拼,如果是我,可能就没有这个勇气。”方家俊说。

  “在这个平台里,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平等的,大家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也是‘骄子计划’想要达到的效果。”长安镇宣传文体局局长黄晓丽说。

  “骄子计划”已成“必修课”

  今年夏天,“长安骄子计划”举办第五届,报名人数过万。开幕式的跑步活动有500多人参加,而只有80个名额的夏令营,则吸引了3500多人报名。

  “从第二届开始,报名情况就不一样了。”冯奇说,第一届还要社区推荐,第二届虽然也给社区发文,但主动报名的青少年大幅增加,此后,每一届活动都不再担心报名人数少的问题。

  但夏令营肯定不能不限人数。为了公平,“长安骄子计划”将夏令营放在活动的后期,谁想进入夏令营,就要在之前的一系列活动中表现突出。冯奇说,报了之前的活动,参加都要签到,有些比赛表现突出,都成为考量能否参加夏令营的内容。

  “现在我来了。”终于不再害羞的李国忠,今年的“长安骄子计划”开始报名后,他就和几个朋友一起,通过微信报名。他说自己从小不喜欢读书,喜欢玩游戏,父母常说他调皮,娇生惯养。到了初三,家里给他转学,他才意识到,必须要好好学习了,今年参加完高考,他报的志愿是山东财经大学。“去那么远,是想锻炼一下。参加‘长安骄子计划’也是这样。”李国忠说。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家风”,到现在他才参加了一两个活动,他觉得自己能在这个暑期收获不少。

  与李国忠一起参加此届活动的还有湖北13岁女孩杨苏秦。她父母在长安打工多年,每个暑假,她都会从老家来到东莞,与父母团聚。2013年,她的父母是第四届“长安骄子计划”的志愿者,就给她报了名。那一个暑假过后,杨苏秦觉得与父母的关系好了许多,因为互动的时间多了。今年是她第二次参加。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冯奇说,“长安骄子计划”进入第五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这个计划中蜕变并成长起来,走进社会,成为一名“长安骄子”。

  在今年的开幕式长跑中,在歌唱大赛中,麦永鑫、方家俊等前几届“长安骄子计划”的优秀成员,到活动现场当义工,做评委。冯奇认为,他们通过自身的行动,推动活动更好地薪火相传,这种对参与活动的期盼、热爱和自豪,在青少年和家长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自2010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0万人次的青少年从中受惠。“长安骄子计划”已成为长安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心理专家

  对活动进行专业指导 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

  “长安骄子计划”办得红红火火,社会各界好评。天悦社会服工作室心理咨询师许慕榷先生对这个计划也竖起大拇指。

  许慕榷认为,长安骄子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爱心,从而改变他们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是长安的成功之处,因此会越办越红火。

  许慕榷说,每一年暑假,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其初衷是好的。但是,目前社会上举办的有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夏令营活动。对此,家长就应当看清,要了解孩子们这一阶段的心理,让孩子们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夏令营活动。同时,主办方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也应当有专业人士对活动进行指导,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来源:东莞时报)

上一篇:东莞情侣开房 遭遇警察查房怎么办
下一篇:新莞人找骗子搞定公办学位 被骗2.3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