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东莞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9月11日晚,玉兰大剧院座无虚席,1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走进高雅艺术殿堂,免费观看了一场由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带来的高质量演出,深受广大外来工好评。
过去的一年,之于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是大获丰收的一年。无论是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还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抑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均取得了质的飞跃。去年11月,东莞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无疑是对东莞公共文化建设成就极大的肯定,可喜可贺。
“示范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化需求永无止境,文化惠民永远在路上”……创建成功之后,务实的东莞人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的理念,持之以恒,继续将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向更深层,不断巩固成果,提高效能,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属于你我他。为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接下来,东莞将积极发挥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续建设,加快制度设计研究和成果转化,深入实施重要文化惠民活动与项目,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增长。
公共文化服务活力彰显
自2011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东莞坚持以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为统领,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市民为服务对象,着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生产服务能力,提高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有效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备受赞誉。
一组鲜亮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32个镇(街)文广中心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东莞连续三年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名列总成绩第一,实现了三连冠;2013年,组织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了11项大奖,其中,音乐剧《钢的琴》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等5个奖项,少儿舞蹈《学军》、男声小组唱《脚印》、“越唱越红”农民工歌唱大赛获得群星奖;东莞合唱团首次代表东莞出征即获得第四届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金奖,东莞大岭山之歌合唱团获得“唱响中国梦——广东省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金奖;歌曲《中国梦》获“美丽中国”主题征歌活动优秀创作奖、2011—2012年度中国原创歌曲奖等奖项。
尤其是在前不久刚刚揭晓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12—2014) 获奖名单中,东莞3部作品——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歌曲《百年一梦》、图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赫然在列,一起刷新了东莞文艺精品获奖的最高纪录。这可谓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大丰收”的一个生动写照。
一直以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带领全市上下,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推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自正式实施“文化名城”发展战略以来,连续5年每年配备10个亿用于支持文化建设。
领导上高度重视、政策上大力倾斜、资金上持续给力,东莞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可见一斑。在如此肥沃的土壤上,有了充足的空气、阳光和水,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建立完善长效发展机制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拿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国单打冠军”后,东莞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是乘势而上,坚持不懈,以便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曾分别就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续建设作了重要批示和指示。徐建华批示:“以成功创建示范区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创更多亮点,更好地服务市民,使示范区实至名归。”袁宝成强调巩固创建成果的重要性,指出,“创”只是开始,“建”才是过程,“创”成之后就要解决好“建”的问题,决不能用“创”的成功而代替“建”的工作。
于是,在“创”的工作结束后,东莞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建”的过程。日前,东莞立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发展,优化顶层设计正式制定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1 4”系列配套政策文件(《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及《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推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
通过“1 4”政策文件的实施,东莞将着重挖掘历史文化、莞香文化、篮球文化、水乡文化等资源,构建富有东莞特色、东莞风格和东莞气派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进一步完善市民需求与反馈评价机制,坚持市民需求导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共文化需求;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社会化水平,完善各类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公共文化活动、项目进行投入或捐赠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社会化。
其中,《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更是明确设定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杠杠”: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按常住人口计算,不含室外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标准,人均藏书达到1.2册以上,打造全省、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有1-2个镇街成为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有3-5个项目成为全省、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促进经验的交流与推广
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一向是东莞人的宝贵品格。在示范区的创建过程中,东莞人可说是将这一性格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两年多的时间里,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彰显着创新的独特魅力,一个又一个“东莞模式”脱颖而出,广被复制、借鉴。如构建起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永不闭馆”的图书馆网络体系,形成了“全市一盘棋、一镇一品牌”的文化活动机制,积极推动社会办文化活动等,不一而足。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示范区经验交流与推广,东莞认真研究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其中的新机制、新做法、新成效,并通过经验交流会和新闻媒体,深入推广东莞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广受欢迎。
创建过程中,东莞成立了专门的团队,聘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东莞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所取得的工作成效、主要做法、经验体会进行了总结提炼,编印了《自觉与追求——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践与探索》、《创建之路——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纪事》等资料。
为了将东莞文化推向全国各地,东莞以召开广东、广西、海南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为契机,邀请省内深圳市福田区、佛山市南海区和广西自治区、海南省的同行到东莞实地考察,并在会上介绍东莞创建国家第一批示范区的经验与做法,与三地同行进行交流。会后,相关人员赴海南实地交流考察,并选送文艺节目进行交流演出。
为了营造“人人知晓,人人支持,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东莞还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全面、系统、深入、及时地宣传东莞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好的做法和经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东莞日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对东莞创建示范区的思路、做法、成效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详实描绘了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生动图景。
9月26日,广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举行,东莞专门就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做了大会发言,推介了东莞的先进经验。
此外,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调研组,以及浙江省文化厅,广州市、无锡市、襄阳市等近40个省、市也通过来莞考察,与东莞交流了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东莞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以贯之的理念。创建成功后,东莞以公益性为统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打造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为了让文化活起来,东莞的做法是——走出去,请进来。通过组织开展区域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探索构建文艺精品巡演展演机制,搭建了“情系深莞惠幸福广东人——深莞惠流动大舞台”,三市演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组织获得“群星奖”的优秀文艺节目参加2014年广东省群众文化精品巡演,展示了东莞的文艺创作成果,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参加省文化厅组织实施的“春雨工程”广东省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在边疆地区开展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活动;派出文化志愿者摄影小分队,免费为当地老人和困难家庭拍摄照片并打印,向边疆人民传递了爱心;向当地捐赠广场演出音响设备,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文化活动水平,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称赞。
在“走出去”的基础上,东莞同时致力于“请进来”。9月11日晚,东莞玉兰大剧院座无虚席,16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免费观看了一场由国家级艺术院团——中国煤矿文工团带来的高质量演出。这是东莞认真贯彻文化部关于开展“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馆)文化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的部署所承接的专场演出。为做好此次慰问演出活动,东莞市文广新局联合相关部门专门邀请了市里的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和工厂流水线工人等共计1600多名新莞人前来观看,深受广大农民工好评。
“演出非常精彩,节目形式也很多样,感谢政府邀请我们来看演出,让我们享受到这么好的服务。”“从来没有在这么好的剧院里看过这么好的演出,谢谢政府重视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免费惠民演出活动,没想到这次还把我们外来务工人员请到玉兰大剧院来观看这么棒的演出,非常感谢。”……这些来自基层群众的声音,可谓是“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体现。
针对特殊的人口结构,东莞因地制宜,联系实际,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基层延伸,建立起以流动图书馆、演出车、博物馆、电影队为主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推出“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村(社区)、进企业“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全市受益基层群众达上千万人次。
如何让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活”起来,充分发挥其平台的作用?开展文化活动是关键。为此,东莞创新了文化活动整合机制,将零散分布于各镇(街)、各部门的文化资源通过整体推进、专业策划、提升内涵、特色打造和加大宣传等措施,打造了东莞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东莞合唱节、东莞志愿大舞台等40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市形成了“一镇一品牌”的格局。其中,东莞塘厦镇创办的“越唱越红”农民工歌唱大赛,2013年升格为全省文化品牌活动,现已发展成由珠三角9个城市共同举办的全省性文化活动。
现如今,深入东莞每一个镇街,每一个村(社区),乃至每一个文化广场,你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感受到无所不在的人文关怀,沁人心脾,温暖人心。
不断深化示范区后续建设
实现高水平崛起,助推转型升级,必须有坚实的文化作为支撑,东莞人深知这一点。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东莞继续给力,以申请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试点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把提高效能作为工作重点,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后续建设规划、制度设计研究、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活动等方面,继续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持示范领先地位。
其实,东莞的标准化比一般城市进行得更早。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东莞早已打下了较好的标准化基础。如积极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研究”,形成了《关于印发2011年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2012年东莞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等7个配套政策文件和东莞市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标准、东莞市公共电子阅览室标示系统标准等5项标准、规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技术、形态、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东莞模式”,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制度设计评审位居全国第一;借鉴文化部示范区创建做法,率先在全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街)、村(社区)、企业创建活动,建立了一套创建和考核标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有了良好的基础,加快制定具体的服务标准是重中之重。在后续建设中,东莞将委托专家团队,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的框架与思路,在市内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并制订《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同时,结合东莞实际,重点在加强软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鼓励和推动各业务单位研究、制定符合我市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其次,针对市直属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市级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活动,制定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最后,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与此同时,东莞将进一步提升设施效能。强化镇管意识,进一步明确各镇(街)统筹管理本地文化设施的职责,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营;强化专业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强日常管理和业务考核,提升基层队伍的专业水平,推进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吸纳更多有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的文化人才参与;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推广“菜单式”服务,深入探索“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大力推广数字服务,扩大媒体宣传,实现便民、利民。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示范城市,东莞将勇立潮头敢为先,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让市民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人,让百姓共享公共文化发展的成果。
下一篇:首批镇改市名单公布 东莞虎门长安塘厦三镇均落选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