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将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东莞将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市长出席旅游会议还是第一次。”很多参会者这样看3月25日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也被广泛认为是东莞旅游一个全新的发端。之所以如此评议这次会议,不只是数十条“干货”举措的一并推出,还在于东莞由旅游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战略布局。
 
  东莞还不是旅游目的地?很多旅游经营者像龙凤山庄副总经理叶春一样,反问一句之后,“摩拳擦掌”,力求借助政策,扭转那些似乎已经“深入人心”的观念。
 
  由输出地向目的地转变虽只一词之变,却蕴藏着旅游理念、制度、力度的革新与变化。东莞旅游业能否因此实现振兴,这个命题本身就值得观察与期待。
 
  缺少“旗帜”
 
  东莞旅游发展急需灵魂性和旗帜性的龙头项目,以强化旅游形象和市场竟争力。
 
  “东莞甚至缺少地接市场。”资深旅游人士王静一语点出了东莞旅游圈默认的现状。而作为旅游城市必备的“地接”的缺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东莞从“旅游输出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至于东莞精品线路,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出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游人士告诉记者,在推出本地游线路上,东莞旅行社大多只是采取大打小闹的模式——逢节假日推出少数几条线路,或者结合镇街的节庆游推出应景线路,并没有更多侧重。
 
  据各大旅行社不完全统计,东莞每年光组团出游的人次就接近两百万。但谈到承接了多少外地旅游团,则难以给出理想的数字。
 
  “本土旅行社也缺乏开发本地线路的动力。”王静透露了一个商业因素,即市内的景点、酒店在给予本地旅行社的支持上与外地一视同仁,并无价差。从本土景点、本土酒店到本土旅行社,缺乏一体联动的整体推销。“本地游”只靠外地旅行社推动,又怎能缔造出“东莞游”呢?
 
  缺少统一的合作包装,只是“东莞游”多年来不愠不火的表象。真实的原因在于东莞缺少海内外市场高度认可、叫得响的旅游产品。
 
  来自政府部门发布的《东莞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和《东莞旅游市场分析报告》调查显示:近年来,东莞旅游接待量占广东省旅游接待总量的份额逐步上升,从2010年的4.9%升为2013年的5.4%,却难以实现新的突破,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缺少龙头项目的拉动。
 
  比如,东莞有国家级旅游资源37处、省级旅游资源35处,在省内处于较优越地位。但目前为止,东莞尚未在国家5A级景区、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顶级品牌上取得突破。
 
  一位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当前省内己有1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除广州、深圳、佛山分别有2个外,惠州、梅州、韶关、清远也都实现零的突破。这无疑是东莞所欠缺的。东莞旅游发展急需灵魂性和旗帜性的龙头项目,以强化旅游形象和市场竟争力。
 
  本报记者了解到,市内不少旅行社在拓展本土游上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市内景区比较分散,很多景区存在同质化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利润不够都是横亘在其间的难题。”资深旅游人士李明军告诉记者,商务休闲仍是东莞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重新审视
 
  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性,万元GDP的能耗只相当于工业的1/11左右,是典型的“无烟产业”。如今东莞把发展旅游作为一项城市战略提出。
 
  千里之外的武汉高铁站出入口,6块LED大型显示屏播放着东莞旅游形象宣传片,这标志着“东莞游”正在对外营销。
 
  东莞旅游新的发端,被广泛认为是3月25日举行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是发布了“干货”举措,还在于市长袁宝成提出实现由“旅游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目标。
 
  “市长出席旅游会议还是第一次。”很多业内人士如此表示。东莞还不是旅游目的地?龙凤山庄副总经理叶春表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都在全力扭转有些似乎已“深入人心”的观念。
 
  事实上,东莞此时提出发展旅游业,绝不是心血来潮。
 
  根据旅游业发展国际经验来看,当一座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标志着旅游需求将进入显著增长时期。东莞显然已步入这个阶段。而旅游产业具有非常强的综合带动性,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带动相应的一、二、三产业走转型升级的路子。
 
  更重要的是,旅游业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性,万元GDP的能耗只相当于工业的1/11左右,是典型的“无烟产业”。此外,旅游产业有很强的就业拉动性,是最能兼顾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产业之一,是富民效应最为明显的产业之一。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播力,利于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
 
  早在去年初,在高层授意下,东莞已着手推进旅游资源调查和旅游市场分析工作。如今东莞把发展旅游作为一项城市战略提出,也正好迎合了市场与市民的期待。
 
  “我们读出了利好消息。”叶春说,旅游项目可以优先安排用地指标,还会对旅游企业贴息,这对于景区发展也是一种鼓舞。
 
  经历此次会议之后,旅游业被业界认为,须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旅游在全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发展工业旅游,我觉得更多的在于‘共赢’,是政府、制造企业、旅游企业以及消费者四者的共赢。”东莞幸福假期旅行社总经理向彬提出了下一步思考。
 
  起步探路
 
  在东莞市旅游局局长林儒森关于2015年的工作设想中,“工业游”、“会展游”被浓墨重彩地写上了一笔。
 
  缺少名山大川,是否意味着旅游工作难有作为?这一点,在东莞过去几年的实践中似乎已被否定。
 
  幸福假期旅行社在整合东莞工业游资源上走在了前面。向彬是先行者之一,由其一手主导成立的“东莞工业旅游联盟”开启了本土旅行社联盟本土生产企业的全新模式,带着游客去工厂以“厂价”购物,从2014年起渐成潮流。
 
  “我当时经常琢磨,东莞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向彬说,东莞旅游资源有很多,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并非强项。后来反复琢磨,就觉得东莞最大的优势在于制造业。
 
  很快,他付诸于实践,一家一家企业登门拜访,阐述思路,畅谈合作,最终首批吸引了20多家各品类的制造企业加盟。不久,旅游线路设计出炉开始走客。“从去年6月到现在,光是厚街工业游线路,我们就组了一万多人。”向彬说,如果内外部条件得以改善,放开手脚,起码要增长到10万人。
 
  其实,不仅仅是企业在行动,有条件的镇街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效果立竿见影。厚街镇的统计显示,其工业旅游项目启动以来,光是通过推介会、采购节等30次旅游体验活动,就已接待了游客3.5万人次,拉动消费近5000万。要加上散客、自驾客,更是无法枚举。
 
  在东莞市旅游局局长林儒森关于2015年的工作设想中,“工业游”、“会展游”均被浓墨重彩写上了一笔。
 
  东莞酒店业也看到了新商机。“酒店业,目前不过是处于一个暂时的低谷而已,并不是死路一条了。” 东莞酒店行业协会副会长、嘉华酒店集团负责人邓淦辉从业生涯已有32年,经历过酒店业起起伏伏。
 
  “反而正是这种消沉的时候,面临不同的市场,酒店业要思考怎么创新,怎么改造,怎么转型。”在他看来,东莞酒店的发展与东莞旅游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如果旅游业是一潭死水,酒店业也发展不起来。酒店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自身的酒店类型,把握好自身定位,细分客源,再做好标准化服务,这些都是酒店业的基本功。
 
  整装出发
 
  东莞应该解决国内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把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摆在优先位置,增加产品种和层次。
 
  东莞发展旅游业,绝不是简单为了“门票经济”,更不是做“一锤子买卖”。
 
  这一点被东莞决策层反复提及。而行业盈利模式的创新过程较为漫长,这正考验着治理者、经营者和参与者“舍一时功利,逐长远兴盛”的战略定力,也只有景区发展模式升级,才能摆脱“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获得更为长远的未来。
 
  从“旅游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虽只是一词之变,却是理念、制度、体系的革新。如何引导旅游产品锻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旅游休闲品质?这是东莞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位旅游观察人士认为,东莞应加快引入、培育优质的旅游载体,丰富旅游产品。比如近年崛起的天津,一举引入国际邮轮母港、极地海洋世界等30个旅游大项目,随即陆续建成“近代中国看天津”12个文化旅游板块,彻底实现了从旅游弱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
 
  其次,则是要培育具有东莞特色的旅游品牌,让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就目前而言,放眼国内,旅游产品以观光景区为主,远远满足不了大众休闲的需要,黄金周的拥堵,就凸显了这一结构性短缺。
 
  据一位资深旅游人士分析,东莞需要在产品体系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用城市工业发达的特色,解决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把开发大众旅游产品摆在优先位置,以大众需求为导向,增加产品种类、丰富产品层次。
 
  旅游项目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据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旅游投资必须遵从市场法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打破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的政策壁垒,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资金融通的可靠渠道,用市场集合的资金推动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扩至42个国家
下一篇:百米溪流两处电鱼 "活化石"南方波鱼恐遭灭顶之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