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到了 记住他们的不该只有亲人

英雄档案:覃号兵,重庆人,22岁,生前是虎门一公司职员

英雄档案:陆万,茂名人,39岁,生前是虎门一印花厂老板

艾粄是凤岗人祭祖的传统祭品之一。
人固有一死,或随岁月消逝,或被不测终结。而有一些人的提前离世,是因为他们见义勇为,用一己之躯挽救了他人。据记载,近年来,至少有8名见义勇为者在虎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分别是石松林、贺永祥、陆万、邓国清、陈林仔、蒋军生、邓志文、覃号兵。
清明节到了,这些见义勇为者的坟前又会添上家人点燃的清香,而应该记住他们的,不该仅仅是他们的亲人。
英雄名录
1993年参与搜捕案犯时中枪身亡的新联治安队队长邓国清
1998年在盘查时被疑犯用水果刀刺中要害牺牲的北栅治保会治安员陈林仔
2001年在虎门海战博物馆海边,为救被海浪卷走的龙先生,献出了自己生命的石松林
2005年制止一男子盗窃摩托车时,在搏斗中被歹徒用刀刺中颈部主动脉,抢救无效死亡的镇口市场管理员贺永祥
2005年在截捕抢劫嫌疑人时被歹徒用钢管刀刺中心脏光荣牺牲的虎门镇白沙社区四村治安联防队队员蒋军生
2006年在执勤时被歹徒刀捅牺牲的邓志文
为救落水男子 22岁的他献出年轻生命
2013年2月25日是元宵节,覃号兵约亲戚到位于虎门白沙五村的出租屋吃饭,出门买酒路过村口鱼塘时,见一男子溺水,覃号兵率先跳塘施救,被溺水者拖住衣服不幸溺水身亡。
去年4月,覃号兵被东莞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认定为市级见义勇为英雄。同年7月,他又被广东省级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确认为省级见义勇为英雄。东莞市殡仪馆免除了他的全部火化费用。
覃号兵的骨灰运回重庆云阳老家后,当地政府也批出一块墓地安葬,并在家乡为他竖了纪念碑。
前天下午,记者见到了覃号兵的父亲覃志平。他告诉记者,自从覃号兵去世后,年轻的儿媳也离开了,小孙女交由他和妻子抚养。他自己因一场事故致全身伤病,干不了重活。至今右手臂上仍插着一根手术钢筋,原本他想做手术把钢筋取出,但手术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他选择了放弃。
“儿子走后,广东省、东莞市两级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给儿子颁发了一笔奖励金,但这些钱是给儿子的,我不能用。”覃志平说,孙女还小,还需要很多钱,如果儿子的钱被自己用了,以后孙女怎么办。
覃志平告诉记者,目前,他和妻子除了要养孙女,还有1个10岁的女儿,如今妻子带着女儿和年仅3岁的孙女在老家生活。而他留在东莞务工,赚钱养家。
下半年,孙女也要上幼儿园了。他希望可以让孙女、女儿回到东莞来上学。这样,他与妻子和孩子们就不用分开在两地生活了。这是覃志平最大的愿望。
帮邻厂老板抓行窃歹徒献出生命
2009年4月11日凌晨3时30分许,虎门一服装厂老板陈女士听到自己工厂厨房门发出声响,确定有小偷光顾。她用手机拨通了邻厂老板陆万的电话求助。陆万立即起床前往施救,并与3名行窃歹徒搏斗。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歹徒持刀刺死。
同年4月24日,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认定陆万的行为是见义勇为,向陆万家属发放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2011年9月,陆万获东莞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称号。
前天上午,记者见到了陆万的妻子雷秀美。“清明节就要到了,再过2天,我将带着女儿和儿子回老家,拜祭丈夫。”雷秀美说,每年清明,儿女们都主动要求回家,去看看他们的老爸。因为,陆万是儿女们的精神支柱。
2011年,当丈夫陆万被东莞市评为“见义勇为道德模范”时,她带着最小的女儿陆周洁前往颁奖晚会现场,上台替丈夫领奖时,女儿哭了。这次特殊的经历,也给女儿内心带来极大的影响。“长大后,要做与爸爸一样的人!”如今,只要看到别人有困难,女儿都会主动上前帮忙。如果是她自己做不来的,就向妈妈求助,让妈妈与她一起去帮助。
雷秀美告诉记者,目前全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小女儿陆周洁今年可以考到一所好高中。但由于女儿的户籍是海南的,且她没在东莞购买社保,根据相关政策,申报东莞异地中考可能性很小。此外,由于女儿的学籍未能及时转回海南,也无法在海南参加中考,女儿上学的事情是她当前最大的难题。
相关新闻
清明至 艾粄香
广州日报讯 (记者谢英君、董哲 通讯员凌有福摄影报道)艾草的芬芳,糯米的甜软,芝麻花生的酥香,这些滋味的组合,就是清明的艾粄。昨日,在东莞“客家镇”凤岗镇,许多市民开始制作这种清明应节美食,这是凤岗镇的老传统——艾粄既能在湿漉漉的春天里祛湿补气,又是当地人祭祖的传统祭品之一。
昨日清早,60岁的刘舞金阿姨开始忙碌,她先将糯米粉加清水、白糖来和面,然后取出头一天采好的艾草,将其剁碎,一点点揉进面团里。这时,原本白玉般的面团成了翡翠色,她揪出一个小团搓成扁圆,包入花生、芝麻等馅料,再捏合成圆饼,垫在芭蕉叶上放入蒸笼。隔水蒸了20分钟后,清香扑鼻、玫瑰红色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凤岗有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她说,在以前,每逢清明时节,凤岗农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吃艾粄,因为其主要材料艾草有祛湿、理气血、暖胃等功效,最适合在湿漉漉的春天里食用。据称,艾粄还是当地人祭祖的传统祭品之一,60多岁的市民罗运明对此记忆犹新,“过去凤岗客家人扫墓,一般都要带艾粄去,现在祭品的花样越来越多,可能带艾粄祭祖的人变少了。”
不过,他觉得,艾粄作为一种节庆传统,更显著的作用在于“增进邻里感情、维系和谐关系”上。他说,清明做艾粄,往往是左邻右里一起帮忙,做好后,各家分赠,乐也融融——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味,还代表了和谐、分享和团聚的快乐。
他们希望,艾粄这种传统美食能代代传承。“希望后生一辈以后也会做艾粄吧,因为这毕竟是凤岗的一种传统。”(记者 刘满元)(来源:广州日报)
下一篇:东莞程春华被最高法院聘为研究员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