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莞城阮涌路:享受岁月变迁的慢节奏

  在莞城的老城区一带,骑楼建筑非常集中,是一个时代变迁的印记。阮涌路是老城区的主干道之一,却几乎不见骑楼痕迹,让人颇为费解。阮涌路现有的大多是现代建筑,高矮不一、风格各异,诠释的不仅是特立独行的个性风格,更是一部兴衰沉浮的演变史。
 
  老城区一带以振华路为主轴线,延伸至大西路、阮涌路等主干道,再由大西路连接中山路、中兴路、和平路、维新路等分干道。虽然阮涌路并没有衍生相关的商业街,但是作为振华路的延长线,足见其在昔日商业布局上的重要地位。阮涌路东起振华路,西至下关路,长约300米,沿街建筑格调不一,多为国企公司、产品展销厅、公共服务场所等,而部分建筑显得低矮,只有一两层楼,多为民宅。阮涌路的建筑格调并不统一,甚至有些杂乱,但是这里凸显的是不加修葺的原生态风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如果说振华路、大西路、中山路等街道,是东莞骑楼文化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一个时期独有的建筑风格,那么阮涌路则担当着从骑楼时代演变到近代建筑的角色,是老城区人文历史演变的鲜明写照。阮涌路的辉煌与败落,并非为众人所知晓,然而单是从今日的现存状态去解读阮涌路,那是远远不足的。其实,阮涌曾经是近代东莞最为先进的地方之一,城外十二坊巡警总局诞生于此。据民国《东莞县志》载:“东莞城外十二坊巡警总局,在阮涌,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开办,以房捐日会羡余为经费,设警兵八十名,分驻西北两分局各四十名,西分局在孝友坊,北分局在五云亭。”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政府在阮涌创办县立第三国民学校,即今阮涌小学之前身。
 
  对阮涌路的认知,不止是“城外十二坊巡警总局”的尘封往事,不止是阮涌小学的百年文脉,不止是今日视野所及、感想所至的片段,这里有很多有待挖掘的历史。“阮涌”从字面上看,显然与水有关,这里本来是莞城西隅的重要河道,两岸旧有祠多间,涌北自东而西有林祠、袁祠及黄祠;而涌南则有李祠、莫祠及阮祠,莫祠与阮祠间为警局。时至清末,河道大多已蔽塞,自此后逐渐被填平,继而湮没了。有关阮涌路的故事,已变得风轻云淡,清晰的记载可追溯到1953年,当时阮涌被填平建成红泥碎砖路,1956年被改铺成水泥路,之后逐渐形成现有的面貌。
 
  莞城街巷文化源远流长,层出不穷的地名蕴含着众多的寓意,阮涌以自然风物为名的,命名流传至今。“阮涌”不仅与水有关,同时与姓氏关联密切,史料记载当时因有阮姓居民聚居,因而得“阮涌”一名。
 
  时过境迁,唯有追忆,这里曾经有生园茶楼、市医药中心、二轻皮革厂、莞城税所、莞城房管所等机构,民国期间有阮记祥和、李正记两间腊味铺,自制的腊肠、腊肉较为有名。信步在阮涌路,岁月踪迹映入眼帘,我们还能看到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莞市卫生检验中心)门诊部、东莞市城外区物资站、东莞市二轻联盛工业公司皮革厂营业部等机构,有的尚在运营,有的则仅剩下残旧的招牌。让我们倍感欣慰的是,这里留下了一批经营日杂、厨具的老字号门店,甚至找到了竹器店的熟悉影子,这些门店守护着曾经的商业热土,为我们搭建了记忆的坐标。
 
  在阮涌路,有一道风景线依然是美丽的,依然是恒久的。这里,汇集了十多家制服手工门店,包括艺华制服、凯基酒楼制服、志珍制服、美华酒楼制服、威仕度制服、红奥制服等品牌,店里挂着各式的制服样板以及色彩绚丽的旗袍,工匠在聚精会神地裁剪,剪刀的“咔嚓”声、时钟的“滴答”声与悠扬的粤曲小调融合在一起,时光在缝纫的弹指间溜走。阮涌路的制服产销逐渐形成了集聚效应,不仅远近驰名,同时吸引了很多新客户慕名而至。阮涌路商业的衰败已不可阻挡,再不见车水马龙,也不见门庭若市,但是有那么一份清静与惬意,让老字号的守护人、手工门店的工匠们,享受着这里的慢节奏,这一切平平无奇,又让人心如止水。(记者 何建文)(来源:南方网)
上一篇:北帝诞”游会各类活动安排正在密锣紧鼓筹备中
下一篇:“字道——文字设计对话”系列展18日莞城美术馆开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