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中高考临近 考前减压有良方

  距离今年的中考、高考毕业考试的日期已越来越近,对于要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眼下已到了复习的决战阶段。考生们的心思全放在紧张的学习上,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仅是对考生知识掌握能力的测验,同是也是对其心理素质的考验。但因为情绪不稳定、考前焦虑等问题,总会有一些考生因压力过大而导致考试失败或成绩不理想。那么,对于考生自身的调整,对于学生家长的引导,该如何去缓解考前压力,恢复平稳积极心态呢?
 
  1.运动减压
 
  复习迎考的学生其实更应该注意锻炼身体,从生理科学角度上讲,适度的运动能促进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并且,体育运动不仅能储备体能,更主要是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业,能磨练意志力,增强自信心,有助于考生培养稳定的情绪。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
 
  但现在距离考试的时间不多,考生们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安排锻炼任务,进行运动时应以调节神经、放松身心为目的,如慢跑、打羽毛球、兵乓球等。尽量不要在考试前夕进行消耗量大,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等,避免过度疲劳及受伤影响。
 
  考试期间运动要选择好时间段,考试前夕,锻炼的最佳时间是下午4-6点,这是人体生理功能最好的时候,锻炼身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在临睡前进行运动,以免过后太兴奋而影响休息。另外还要提醒一下,南方地区季节性天气多变,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饮食减压
 
  医学研究表明,一些食物含有的营养元素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含量,令人的心情变得愉悦,从而非常有效地减轻压力。对于考生而言,营养健康的饮食不仅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物质,更有助于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多食用菠菜、橙子等新鲜蔬果。
 
  另外,有些食物可以集中人的注意力,考生通过有选择性食物的摄取,可以减压,并缓和压力造成身心上的不适。如香蕉、酸奶能稳定情绪,促进人体内的矿物质的新陈代谢。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经常咀嚼诸如花生、腰果等食品对恢复体能、减轻疲劳提高记忆力等也能起到有效作用。
 
  考生备考期间中要注意少吃加压食品,如冰激凌、炸鸡、薯条、比萨、汉堡、芝士蛋糕等含高脂肪的食物。过多吃进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还有酒、浓咖啡、浓茶等,摄入过多很容易造成过度兴奋,情绪焦躁。一些含盐量较高的罐头食品、方便面、火腿、热狗、腌制品等,吃多了,也会使情绪紧张。这些食物不能减压,反倒容易造成压力,因此,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3.睡眠减压
 
  睡眠是最好的保养方法,也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充足的睡眠休息更是能够保障考生们精力充沛,心情舒畅。由于已经处于紧张备考的阶段,针对考前睡眠时间少,在条件允许下,考生可以选择多时段的睡眠方法。对脑力劳动过大的考生来说,多时段的休息是调节过度紧张的有效方法。
 
  长期睡眠质量差,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若考生出现睡眠质量问题,如睡眠不深、失眠多梦等,一方面应积极调试心态,减轻因失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失眠与心理压力常常产生恶性的互动。另一方面应通过科学的作息安排,建立有规律的起居来克服失眠,同时可以通过聆听轻松有节奏的音乐、饮热牛奶、食用带芳香味的水果等方法助眠。
 
  4.环境减压
 
  作为考生的孩子即将参加重要考试,家长们一般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要求,如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一心闭门复习考试等。但在学校的学习氛围已经是够压抑和紧张的,所以在家庭环境方面,家长应该营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避免有意无意造成考前压抑的家庭氛围。
 
  家长们在家尽量淡化,少谈考试的事,应该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去应付。对孩子应一如往常,不要给予过多的关注。过分关注只会造成他们过大的压力,会让考生产生考不好就对不起父母的心态。不要过多地指责和说教,尽量与孩子多聊些轻松、与学习无关的话题,避免给孩子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和不愉快。家庭保持和睦尤其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矛盾冲突。
 
  5.暗示减压
 
  对于处于中考、高考备考期的考生来说,常见的心理暗示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音乐暗示,它作用于大脑皮层,给神经系统一个良好的刺激。选择斗志昂扬的音乐能够使考生精神振奋,引起轻松、愉快和舒适的感觉,并且要不断地在每次考试前加以运用,配合音乐加以想象考试成功的影像,调节情绪状态,增加成功几率。
 
  二是语言暗示,经研究表明,它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体内蕴含的能量,通过自我暗示,考生可以克服怯懦,恢复自信,激发兴奋点,使心态、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考生可以在临考前,特别是在最后几天,每天默念几遍“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考好”等具有积极自我暗示作用的话语,来增强自信心。另外,考场上遇到难题,要沉着应对,不要过多考虑后果。时刻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一定行”。 (作者:常思雯)(来源:羊城晚报)
 
上一篇:东莞一女大学生每天猛跑16公里独揽3金牌
下一篇:《不蠹斋珍丛》将于7月出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