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常为父亲过父亲节的受访者不足4成
东莞:常为父亲过父亲节的受访者不足4成
在今年的父亲节到来之前,某报针对这些问题做调查问卷,共有104位市民参与了本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相比父亲节,受访者对于母亲节更有“感觉”。有近6成受访者称只是偶尔或非常少和父亲交流,而他们和父亲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打电话,多于当面交流。而常为父亲过父亲节的受访者不足4成。
心理学专家建议,父亲应该和子女多沟通多陪伴,另一方面子女也要主动与父亲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常为父亲过父亲节的
受访者不足4成
关于“你每年会为父亲过父亲节吗”这个问题,选择“经常”选项的受访者不足4成,只有36.54%。而当被问及“你每年会为母亲过母亲节吗”这一选项时,选择“经常”这一选项的受访者有近5成。
调查结果显示,相比父亲节,受访者普遍比较重视母亲节。同时,受访者对于母亲节在哪一天的知晓度也比父亲节要高。
市民陈女士说,她也偶尔给父亲过父亲节,主要是送礼物带他去吃饭;但自己也感觉更重视母亲节,给母亲过节的次数要比父亲多。关于大家普遍比较重视母亲节的原因,陈女士觉得,一般的孩子普遍跟母亲的关系更亲密,所以给母亲过节的也要比给父亲过节的人要多一些。
另外,陈女士认为,母亲节、父亲节也是近年才兴起的,以前大家大多是给父母亲过生日。给父母过节也是借着节日对父母进行关心的一种体现,不过对父母的关心也不是单凭是否过一个节来体现的,平时对他们的关心更重要。
今年父亲节前,许多商家都为父亲节做了“功课”,电商平台更是以此为由头开展了男性用品的促销宣传。搜索关键词“父亲节”,剃须刀、足底按摩器等都是排在前位的礼物。至于父亲节送什么礼物比较合适,受访者大多认为要送对于父亲有用并且喜爱的东西。陈女士就送了父亲一个价值过万元的相机镜头,因为她的父亲很喜欢摄影。
超5成受访者
靠打电话和父亲交流
参与问卷调查的104人中,只有4成跟父亲住在一起。提到平时和父亲交流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平时跟父亲交流不算多,经常和父亲交流的只有4成多,有近6成受访者称只是偶尔或非常少和父亲交流,而他们和父亲主要的交流方式是打电话,多于当面交流。
市民张女士说,从小和父亲交流就比较少,有什么事都会跟母亲说,所以长大了跟父亲的交流也没有变多。现在离开家在外地,一年见不了几次面,也主要是打电话沟通,往往是跟母亲讲完电话才会简单和父亲说几句,所谈的内容也一般是工作生活等,并没有很深入的交流。
此前,心理咨询师许慕樵表示,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父亲应该和子女多沟通多陪伴,另一方面子女也要主动与父亲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专家观点
子女应多和父亲交流
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
提到父亲在个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不同受访者心目中各自父亲的形象也不太相同。有人认为父亲是关系亲密的家人,有人则觉得虽是一家人但关系比较疏离;也有人一提到父亲,会和“一家之主”或“领导”等字样联系起来。
而选择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是“朋友”的只占到全部受访者的1.92%。对此,有受访者称,在大多数中国家庭中,一般是“慈母严父”的组合,父亲在家庭中往往是作为一家之主或家里有权威的人存在的,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也很难和父亲像朋友一样进行沟通,父子、父女之间关于朋友的概念并不明显。
心理咨询师许慕樵说,相对于父亲,母亲的情感比较直白,女性的喜怒哀乐通常摆在脸上,父亲的情感则更加内敛。作为子女,也应该多些和父亲交流,子女应该多去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用心体验父亲在细微表现中体现的爱和责任。
/ 数据与分析 /
1、你现在和父亲居住在同一个城市或住在一起吗?
■是 40.38%
■不是 59.62%
2、你每年会为父亲过父亲节吗?
■经常 36.54%
■偶尔 32.69%
■非常少 15.38%
■不会 15.39%
3、你记得父亲节是哪一天吗?
■记得 71.15%
■不记得 28.85%
4、你记得母亲节是哪一天吗?
■记得 82.69%
■不记得 17.31%
5、你平时和父亲交流多吗?
■经常 40.38%
■偶尔 46.15%
■非常少 13.46%
不会 0%
6、你和父亲主要的交流方式是?
■打电话 55.77%
■当面交流 36.54%
■微信 5.77%
■其它方式 1.92%
7、如果你主要利用打电话的方式与父亲交流,那么交流的频率是?
■一个月或以上一次 34.62%
■一周一次 34.62%
■一周两到三次 23.08%
■每天一次 7.68%
8、你知道父亲的生日吗?
■知道 90.38%
■不知道 9.62%
9、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关系亲密的家人 44.23%
■一家之主,领导 32.69%
■儿时的崇拜对象 11.54%
■其它 11.54%
10、如果给父亲过节,你一般会采用哪种方式?
■打电话问候和祝福 55.77%
■买礼物 50%
■一起吃饭庆祝 55.77%
■其它 35%
“闺女就是我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我的闺女是在去年10月10日降生的。一个十全十美的日子。掐指算来,我这个菜鸟级父亲,做父亲将近9个月了。
前几天,妻子在一个早晨惊奇地发现,闺女会叫妈妈了,而且叫得很清楚。虽然她还不会叫爸爸,但是,我也和妻子一样激动。
为人父母,恐怕没有什么比能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更让人激动的了。她的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柔软了我和妻子的心肠,照耀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有人说,爸爸不如妈妈进入角色快。对于我来说,从闺女还在妈妈肚子里,我就开始酝酿当爹的情绪了。
她在妈妈肚子里五六个月的时候,我在睡觉前,会跟她说话;我会把手放在妻子的肚皮上,有时候还能感觉到她在踢我的手。那种感觉,很神奇,那时候,我特别想知道她长什么样子。
离预产期还有两个月时,我又开始想该给她取个什么名字。那时候,就想名字一定要简单,好听,特别,有个性。然后开始翻字典,找喜欢的字,再进行组合,每个组合,都要用普通话和白话念一遍,仔细推敲有没有谐音,千万不能因为一个名字“毁终身”。
当她真的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发现时间居然那么巧合:10月10日,刚好是萌节。所以,干脆名字带个“萌”字好了。虽然这是一个满大街的俗字,但我还是想办法让名字不俗,而且,有了这个字,以后她的朋友绝对不会忘记她的生日。
当父亲的心情,其实还是比较平静的。没有像电视里放的那样,又是大喊,又是握拳;当我得知,她是健康的,母亲也是平安的,我就没有了任何紧张感。别人会觉得不敢抱婴儿,但我不会。我会想,要给她最好的,包括吃的,喝的,用的,还有家庭教育。为此,我一口气在网上买了几百块钱的育儿书。想着按照书上写的,去喂养她,和她相处。但后来发现,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照本宣科实在没有必要。大致按照她每个月的生长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就可以。
俗话说,七坐八爬,她却总是提早一个月。看着她健康成长,我们心里很开心。当她开始学会一些新的技能时,我也很兴奋,会跟妻子讨论,她是什么时候学会的,又是怎么学会的。
许多老爸会说,带孩子会遇到很多囧事。我就还好。可能是我比较细心。妻子坐月子的时候,孩子跟我们睡。每天晚上,尿不湿都是我换,每次都很成功。一开始,喝牛奶的时候,也是我起来泡奶。给她洗澡,我也会帮忙,从不手忙脚乱。应该说,在照顾孩子方面,我算得上接近一个优秀的父亲。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基本上能早睡早起了。特别是早起,以前可能要八九点钟才起床,但现在,每天7点多就起床了。
另外一个改变就是,周末不再那么宅。有时间都会带孩子出去附近转转,让她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接触新鲜的事物。
这个星期天,人生的第一个父亲节就要来了。对我而言,闺女就是我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不想给女儿世俗的压力 希望她追寻内心的快乐”
市民黄先生的育儿理念比较特别,她的女儿豆豆快两岁了,由于工作原因,小家伙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了较长时间,这一切在黄先生看来“都不是事”,相反,他认为这对提高女儿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莫大的帮助。此外,他还表示,不希望像大多数父母一样,给女儿太多世俗的压力,“只要她健康快乐,过着遵循内心自由的生活就好。”
作为一个两岁小女孩的父亲,黄先生说,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繁琐的过程。三年前,当她和妻子打算要个孩子时,两人就通过商议,做足了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等,毕竟,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这些事情最好要达成共识。
最终,经过商议,为了豆豆,黄先生的老婆暂时放弃了工作,在家中做起全职太太,专门照顾女儿及黄先生父女俩的饮食起居。
对于这种牺牲,黄先生表示,“感谢妻子为女儿所做的一切,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正是她的悉心照料和全天候的陪护,才有了女儿豆豆如今健康、阳光的身心和性格。”
在女儿培养上,黄先生很不赞成“隔代培养”,“一来,父母好不容易有时间享受一下闲暇时光,结果又要照看孙子孙女,太过操劳;此外,老年人的育儿理念和现在比,肯定会有不少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在当今社会就很突出,不到万不得已,我不会请父母代劳。”
黄先生认为,对儿童而言,0-6岁是非常关键的阶段,对幼儿心智的培养至关重要,此时,如果父母都在小朋友身边,多与其沟通和交流,多组织一些家庭式的互动小游戏等,小朋友此后的人生都将受益。
“在豆豆只有两三个月大时,每天早晨,我都会坐在摇篮边,给她讲故事,有时模仿一些动物的叫声,她会哈哈大笑。可见,即便她很小,但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陪伴。”黄先生说,可能与此有关,豆豆六个月大时就开始叫“爸爸”了,尽管有些含糊不清,但夫妻俩为此激动了好久。
如今,豆豆快两岁了,由于工作原因,黄先生的住所变动了几次,但豆豆每一次都很快就融入到新环境中。黄先生说,在每一次变动中,他都不是担心,而是觉得这是个机会,可以借此提高女儿对新环境和新朋友的适应和接纳能力。
“很庆幸,她做到了,有时候,我们不必为小孩子担心太多,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和优秀。”黄先生说。
明天就是父亲节了,这也是豆豆出生后的第二个父亲节。黄先生说,没有别的庆祝方式,就是一家人待在一起,给豆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此外,在培养女儿的想法上,黄先生坚持不给女儿太大的世俗压力,“有可能不让她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只希望她能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学习,过得简单快乐,没有所谓的‘成功’要求。”黄先生说。
端午节将从湖南来莞 陪儿子过第一个父亲节
张叔叔的儿子在东莞工作,自己在湖南上班。自从国人有了“父亲节”这个概念后,张叔叔就从来没有跟儿子一起过过这个节日。今年父亲节,恰逢端午假期,儿子主动邀请他来东莞过节。
“儿子今年刚做爸爸,很期待和他过这个父亲节。”张叔叔说,这个父亲节意义很不一般,不仅是两人在一起过的第一个父亲节,还是儿子的第一个父亲节。
张叔叔今年53岁,再工作几年就要退休了。自从儿子上大学后,他们父子俩就聚少离多。9年前,儿子大学毕业,来到东莞工作,因为两人都很忙,一年也就见几次面。而在儿子小的时候,还没有父亲节这个概念,虽然天天跟儿子在一起,但从来没过过这个节日;自从有了父亲节这个概念后,两人却没有在一起过过这个节日,每次,都是儿子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今年的父亲节,恰逢端午假期,我们两个人都有假,儿子前几天专门打电话过来,希望我能到东莞聚一聚。”张叔叔说,自己的生日刚过几天,儿子在电话里说,希望将生日和父亲节一起过。
张叔叔说,儿子今年刚做了父亲,这也是他的第一个父亲节。“我除了端午假期,还特意跟单位请了几天假,打算在东莞多待几天,一家人好好聚聚。”张叔叔说,他对这次东莞之行很期待。他还打算精心挑选一份礼物送给儿子,毕竟,这是儿子的第一个父亲节。
“打算挑选一套西装。在我眼中,他一直是个小孩,而当了父亲后,他更懂事了。”张叔叔说,送他一套西装,就是希望他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成熟稳重,好好过日子。
除了送上自己的一份礼物外,张叔叔还打算利用在东莞的这一个星期,跟儿子好好交流一下做父亲的感受,将自己50多年的人生经验教给儿子。
“以前跟他交流这些,他都不在意,也听不进去,现在,他自己也当爸爸了,应该能感同身受了。”张叔叔说,其实,自己过不过父亲节都无所谓,也不是期待儿子会送自己什么礼物,最期待的是一家人能好好地聚一聚,开开心心地生活,也希望孙女儿能健康成长。
张叔叔说,等自己退休了,就会带着老伴来东莞,帮儿子照看小孙女。“我们这一辈人,工作了一辈子,也累了一辈子了,现在也没有多大的期望,就希望跟儿女一块享受天伦之乐。”
父亲节的由来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Father's Day)。
和“母亲节”一样,“父亲节”也起源于美国。1909年,一位名叫多伍德的女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传播“母亲节”。在此期间,她想到了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开了人世,父亲不得不艰难地独自担负起抚养孩子的家庭重担。过去的情景,又一幕幕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多伍德女士深深地感到设立父亲节的必要。她向社会呼吁,引起了人们的积极响应。于是,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被选为“父亲节”。
1910年6月,美国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还健在的人都在胸前佩戴一朵红玫瑰花,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而父亲已故去的人,则佩戴一朵白玫瑰花,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现在,父亲节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6月的第三个周日,将迎来父亲节。父亲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威严的。很多人认为父亲没有母亲般细腻,于是父亲节往往被我们忽视。
和母亲节漫天的礼物鲜花相比,父亲节似乎来得更低调更含蓄。节日前夕,某报发布了《父亲节调查问卷》,共收到86份有效问卷反馈,77%被访者表示不知道该给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而首选是陪父亲一起吃饭。此外,关于是否了解父亲的鞋码、衣服码和身体状况的调查也让不少子女意识到对父亲的关心远远不够。
父亲:最好的礼物是和子女谈心
父亲们最想收到什么礼物?受访的父亲多数表示,不在意礼物、礼金只希望儿女回家吃顿团圆饭再陪自己说说话。
记者发现,和母亲相比,受访者中子女常和父亲沟通的较少。在对父亲的印象中,固执、勤劳是选项最多的。
市民刘赞说,自己的爸爸就是一个固执的人,从小对自己要求都比较严,高考填报志愿也是依照父亲的意思。“父亲固执的性格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另一个城市工作,和父亲的沟通越来越少。”
他觉得,虽然爱自己的父亲,但男人之间的表达方式不会太“温情”。“每次打电话都是一句‘爸,你好吗?’作为问候。不过,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和我之间不要像我和父亲那样生硬。”
父亲故事
父亲是我生命的大树
人物:麦子 28岁 职业:摄影师
“父亲是我生命里的大树,默默为我遮风避雨”。我的父亲是一个画家,从小我就看着他画油画、篆刻写书法,每天耳濡目染就爱上了美术。由于和父亲一样从事文艺工作,印象中从考上美术学院到成为摄影师父亲从来没有当我的面夸奖过我。
去年订婚后,由于与男友意见不合跟父亲抱怨不想结婚了。在最艰难的时候,平日里沉默的父亲给我打来一通电话,他说:“没关系女儿,你不要考虑我们的感受做你自己就好。”
虽然最后和未婚夫和好如初,但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父亲给予的支持像一盏明灯,让我任何时候都不会无助。
调查
77%市民会选一起吃饭
根据某报的《父亲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7%被访者的首选是陪父亲吃饭同时送上祝福。42.5%表示会和父亲聊聊天。
刚工作的小高打算父亲节回清远陪老人家吃团圆饭。提起是否给父亲购买礼物,小高表示自己没有准备。“给礼物怕不合心意,不如直接给现金,喜欢买啥就买啥。”
调查中发现,相比母亲节送礼送花等节目,父亲节的祝福方式要低调得多。一名受访者表示,买礼物真的不知道怎么买,似乎给父亲的礼物比给母亲的礼物更难选。
爸爸穿几码鞋难倒子女
调查显示,许多子女在父亲的具体信息问题上被难倒。有五成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父亲穿几码鞋以及何种尺码的衣服。市民张嘉均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是平时与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处少于母亲。
“在我的印象里从小到大和父亲很少谈到生活细节,更不知道他穿什么码数的鞋”。受访者祝女士在完成调查后才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细节信息关注太少。(来源:东莞阳光网综合 )
下一篇:家乐福加博会扫货日成交1.43亿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