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报道】2013财经热词
编者按:
四季轮替,又至岁尾。即将过去的201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它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描绘蓝图的一年,也是经济生活精彩纷呈的一年。这一年,会有许多画面定格在我们的个人记忆里,更有一些词汇终将在中国经济历史的长卷中沉淀。掩卷回望,本报编辑部拟从今日起推出2013年终系列报道,选取本年度经济生活中12个最热的词汇,试图由此还原2013年经济生活的重要事件及其背后的经济基本面和深层背景,并分析展望2014年的政策及市场趋势,与广大读者共同见证新一轮改革。
2013财经热词

“我们年初做经济预测的时候,想到了新一届政府的政策思路会和上一届有所差别,但是没想到这么大。通过一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新一届政府更加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这种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将促使中国经济从此前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向未来的高效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上海自贸区,作为2013年最为振奋人心的改革举措之一,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率先吹响制度创新的号角。截至11月底,自贸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6.2万人次,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1733家。真正吸引这些企业的不是优惠政策而是制度红利。当下中国,自贸区无疑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最大“制度红利”。

“钱荒”期间,实体经济饱受高利率折磨,整个货币市场都置身于资金周转链条拉长、流动性“涡轮”运转放缓的窘境,直到今天市场都没有完全摆脱对钱紧的恐慌。值得反思的是,一方面中国闹“钱荒”,整体高利率,另一方面中国有着最高的货币化程度,M2存量超过100万亿,M2/GDP在去年底即接近190%,远超欧美国家。

2013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央层面和地方政府的声音空前密集。在政策鼓励下,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新土改”在全国多个地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民从中得到实在的好处。而未来,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可以有条件流转以后,将促进土地要素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更加合理、有效和科学地进行市场化配置。

11月中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呈现负增长、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等所有发达国家曾遭遇的难题,开始在中国发生。已然被扣上了“老龄”帽子的中国,对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不过,单独二胎的放开,能否阻挡人口红利消失,如何延续维系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仍有待时间检验。
热词点击
上限·下限
2013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李克强说,从国内外实践看,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有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
自贸区
所谓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园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点区域。而率先建成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因涵盖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以及综合监管制度在内的多项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被赋予新一轮改革与制度创新“试验田”的重要使命。
钱荒
发生在6月份的“钱荒”是由于银行体系资源错配导致的一场货币市场危机。这一危机在6月20日集中爆发,当日,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一度冲高到25%,质押式回购利率冲高到30%。货币市场的恐慌情绪其后蔓延至整个金融市场,在此期间,沪深两市大幅下跌,债市收益率快速上行,货币市场利率倒挂明显。
新土改
以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主的新一轮土地改革被称为“新土改”。2013年,一些试点城市在“新土改”方面开始新的探索,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农地入市”的路径逐渐明晰之后,整个土地市场格局也有望发生改变。随着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鼓点加快,起关键作用的“新土改”如何推进也显得愈加重要。
单独二胎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消息一出,全民关注。放宽生育政策将是应对“人口红利消失”这一战略难题的初步破题。
下一篇:苹果不会永远是老大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