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万寿路:千年衙门昔遭劫 新种树木又百岁
万寿路76号原市府大院的参天古树,多由清末战火后新种长成
东莞时间网讯 东莞市万寿路76号原市政府办公大院,历史悠久。从公元757年开始,这里就是东莞县的衙门。如今,大院里登记在册的古树有20棵,生长状况良好,如冠如盖,遮天蔽日。衙门历史有1200多年,而古树大部分在100多岁。
相比衙门历史,古树算是年轻了。但实际上,衙门亦非当年的衙门,在兵荒马乱的清末,衙门曾遭过一次劫难;古树也非最初的古树,现在保留下来的古树,基本上是劫难之后种的。
【历史】旧衙门曾被烧得片甲不留
记者近日采访了东莞文史学家杨宝霖,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东莞古代的衙门历史。
万寿路76号原市政府办公大院,其行政地标可追溯到757年。那时候,中国的皇帝是唐肃宗。从那时直到东莞新行政办事中心启用前,这里一直是政府办公的地方。
咸丰四年(公元1853年),清政府的东莞县衙门遭遇一次劫难。咸丰二年,爆发太平天国起义,战火蔓延。咸丰四年,一名何姓农民起义军首领,带着义军队伍从广西打到东莞,火烧了清政府的东莞衙门,烧得片甲不留。所有的建筑物、树木、花草毁于大火中。那时候,在起义军的眼里,衙门是清政府欺负百姓的地方,烧了也不可惜。
“假如没有这场大火,我们今天会看到不少文物和更加年老苍劲的古树。”杨宝霖惋惜地说。
何姓义军首领撤退后,清政府在东莞县衙门旧址重建衙门,置了一些新屋,种了一批树木。到了清政府灭亡、民国政府建立,衙门还是没挪窝。新中国成立后,大院换了主人。到改革开放,大院内新建办公大楼。无论江山如何变换,大院里的一部分树木保留了下来。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古树,基本上是咸丰时期重建衙门时种植的。
【现状】古树遮天蔽日生机勃勃
近日,记者随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徐正球、市林业局绿化办主任袁照明,到万寿路76号原市政府办公大院,一睹古树的风采。
据两人介绍,该大院目前登记在册的古树有20棵,包括白兰、樟树、木棉、龙眼、榕树等,都是常见的乡土树种。它们已成了参天大树,遮天蔽日,挺拔伟岸。经徐正球和袁照明现场鉴定,这些古树身体健康、体魄健壮,如无人工破坏,可以颐享天年,要多长寿就有多长寿。
据推断,当年东莞县衙门重建时,人们种下的树木可能不止20棵,但现在只剩下20棵,除了人为原因,优胜汰劣的自然规律也起了作用。
【疑问】古榕树有500年历史吗?
约十年前,我市启动古树鉴定工作,原市政府大院的两棵榕树,被纳入鉴定范围。当年,市林业局技术人员经过走访、目测、对比,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两棵榕树的历史有500年之长。
真有那么老吗?记者就500年一说,采访了杨宝霖。他提出了一个问题:100多年前的农民义军,把当时的东莞县衙门烧得精光,在这场毁灭性的战火中,榕树能够幸存吗?杨宝霖说,自己曾经咨询过林业部门鉴定那两棵榕树年龄的手段,发现鉴定方法“主观性”较强。比如,走访当地的老年居民,从他们口中获取信息,或与有确切记载树龄的榕树对比等。这些方法可靠吗?老先生有点疑问。
昨日,记者就榕树的鉴定疑问,采访了徐正球。他说,杨宝霖老先生提出的疑问有一定道理。准确鉴定古树年龄是一个难题,目前常用的办法有年轮测定鉴定法、访谈调查估测法、文献追踪调查法、类比推测鉴定法以及C14测定法等,其中比较准确的是年轮测定鉴定法和C14测定法。榕树的特点是树木内部组织不断更新,准确鉴定的难度加大。“不管榕树的真实年龄多大,100岁以上的古树都是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她、爱护她。”(记者 叶珊)
下一篇:农民工“好声音”唱响东莞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