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透明百姓才知情
每一条事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都能马上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这一次挑战市民底线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
上周,媒体报道横沥公安分局破获一起制售假食盐案件。据悉,7月3日零时,横沥公安分局联合相关部门,在横沥镇贝冲村捣毁一个制售假盐的窝点,缴获9.36吨假冒精制食用盐。据警方通报,直到被警方查处时,窝点共加工生产120吨假盐,也就是24万多袋,其中绝大部分已销往东莞市多个镇街。据有关部门鉴定,这家窝点加工的假盐用的原材料是工业用盐,但假盐的外包装和成色与真盐一模一样,非专业人士很难辨别。
假食盐由工业盐制成,销往东莞本地各镇街,一共有24万多袋,种种细节和数据难免让市民担心,这些假食盐到底流向哪里?是否已经进入餐厅餐桌或者市民家中灶台上?
上述是大众普遍担忧的问题,如果有心的市民,除了担心,可能还会追问得更加细致一些。比如,食盐每袋不过1.5元到2元,价钱并不高,怎么会有不法分子如此丧心病狂制假售假呢?笔者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食盐造假,可不像大家想的利润空间低。
食盐造假的利润空间有多大呢?2013年,重庆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食盐制假售假案件,涉及湖北、四川、山西、山东、河南等多地。该案仅现场缴获的冒充食盐的工业盐近90吨。据了解,该案当事人最初买进的工业盐每吨在300元左右,而变成食盐后最终零售价格高达每吨3000元。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也是工业盐假冒食盐案件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
就在假食盐案件告破消息流传后,又有消息传出,东莞市区多家公立医院收治多位亚硝酸盐中毒病患者,一时间,不少市民将两者联系起来,在市民中有恐慌情绪蔓延的趋势。
这时不少市民会问,这些工业盐制成的假食盐,是否含有有毒物质呢,是否对身体健康有害,到底有多大危害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直到前天,相关部门才澄清,制假窝点生产的假盐,所用的原材料是工业用盐,而缴获的假冒伪劣食盐样本中,不含亚硝酸盐。而这次中毒事件跟这批查获的假盐没联系。
但权威部门的说法出来前,假盐和中毒事件的关联性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尤其是网络上。
事实上,如果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很容易就能给出解答,工业盐,如果没有掺杂有害物质,如果符合国家标准的话,与食盐并无本质差别,区别仅在于精细度与是否加碘。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副院长赵谋明教授就指出,“工业盐和食用盐的指标其实差不多,好的工业盐也符合食用盐的标准,但工业盐只能用在工业上。”
而亚硝酸盐与工业盐并不能混为一谈,亚硝酸盐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亚硝酸盐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3克导致死亡。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一次出现如此乌龙的传言呢?笔者分析,一方面,是网络在传播消息时出现了一些失误,存在常识混淆不清的问题,在前期报道假食盐的案例中,并没有说明工业盐是否含有害物质,尤其是是否含有亚硝酸盐;此外,在案件告破,假食盐流入过市场的消息之后,又出现了亚硝酸盐中毒事件,网络在传播时没有完全厘清两者的界限和关系,给市民留下了想象空间,使得不少人误以为两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一些市民出现恐慌情绪,部分网络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外,相关主管部门本应该迅速发声,将常识性问题及时普及,但事实却是相关主管部门反应相对滞后,而网络抢先发声后,又没有及时发布真实的样本检测信息进行辟谣,导致信息不畅,使得人们不知道哪些消息可信,哪些不可信,只是人们有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继续相信中毒事件或许和假盐流入市场有关。
可以说,这次假盐事件,给网络媒体和相关部门都上了一课。网络媒体在传播食品安全相关新闻时,字句要更加仔细,审核把关要更严格,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找几个专业人士,就能避免常识性错误,确保传播的信息更加真实和准确。此外,相关主管部门在发布信息时,尤其是食品安全事件方面,应该尽量全面、透明和及时,只有这样,误会和乌龙才会越来越少,也不易引发公众恐慌情绪。(记者 代希奎)(来源:广州日报 )
下一篇:莞见义勇为保安女儿生活正常有联系 其子涉抢劫罪被批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