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中科大校长丁仲礼谈“如何约束压榨学生的无良导师”

问答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大学是什么

为了培养中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以及未来科技的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大学在2014年开始了本科教育的探索。

“有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有攀登高峰的人生追求,有不怕困难的精神力量,有宁静致远的内在气质”这一段由丁仲礼写在招生简章上的话,不仅被看做是本科生招生的要求,也被认为是未来国科大对于人才在精神层面上的培养方向。

本周继续问答,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丁仲礼。

吴晓莉:这个感觉很像当年科技报国的感觉?

丁仲礼:对,这个科技报国,我们现在叫科教兴国,这个科教兴国的战略,我们一直延续下来,并且我相信对几代人来说,科技报国还是会继续存在的,只要是中国的科技水平同先进国家相比还会有差距,我们科教兴国、科技报国还是应该成为优秀的青年人的追求。

吴晓莉:我感觉你是把你那一代的中国人的愿望、希望传承下去,这个是比较精神层面的。这两届的学生,您觉得他们符合您在招生简章上说的这几个特质么?

丁仲礼:你这个问题非常得尖锐,也非常得实际。作为一个学校,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一个老师,你必须是有教无类,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是自己家的孩子,你必须是这么一个出发点来做你的工作。

但是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学生永远是分不同的等级的,但不能说一定考试好的学生以后一定是最有出息的,不能这么讲,但是也永远不能说我所有的招来的学生,一个个都是优秀的,一个个都会成才的,这个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吴晓莉:不可能一个个都是金字塔的顶端?

不可能,对。要我一句内心话,只要有10%的学生达到了我当初设想的要求,作为校长,我就会非常非常满意。但是我说这个学校,你培养人是要有一个定位,我们定位是怎么来定位的。

吴晓莉:就像您说的定位,还是要培养国家未来的科学家,科学家,这是我们的定位。

丁仲礼:这是定位。

吴晓莉:为了要采访您,我们把要采访您的消息和信息放到了凤凰网以及凤凰新闻客户端,那就有很多的网民,以及凤凰网的网友来给您提问,我们来看一看,好不好。

北京的网友,请问丁仲礼,中科院系统内存在有这样的一个情况,也就是导师独大,对于一些人品很差的导师,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来约束他们。

丁仲礼:对,说得很好这句话。

吴晓莉:他们说,他们能够随意的对学生进行压榨、盘剥,平常也很少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延期了,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责任,所以我想问丁仲礼,目前中科院有何机制,来制约这种无良导师,作为学生有如何的渠道来反应这种情况?

丁仲礼:这个同学说这个问题,我听起来也挺伤心的,因为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也好,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也好,都是希望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学生招来当你的简单的劳动力,简单的是为了完成你的课题。我们这些年也注意到,确确实实存在着这个同学反应的问题,尽管这样的导师是少量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是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在讨论一个事情,就是说我们研究生名额分配的一套机制,怎么样来促使更多的导师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导师所申请到的课题,申请到的任务。

吴晓莉:就是把他们的考核机制里面。

丁仲礼:就是说,他说的这样的导师,我们以后肯定在招生上要给他限制,或许一下子取消不了他导师的资格,但是我们要限制这种(导师),

吴晓莉:那面对这样子的导师,如果投诉多了,我们是不是有末位淘汰,或者是甚至公告这样的情况?

丁仲礼: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这种机制,坦率的说,因为有许多定性的东西,同你个人感受有关的这些东西,很难进入到决策程序来,这是我们的困难的地方。就同样一个老师,他带了好多学生,有的学生说这个老师不好,有的学生说这个老师很好,都会有这种情况,

也有这样的老师,就是叫学生去作假,比如说是报账的作假,不是科研上的作假,为了捞一点好处,或许他是为了整个这个小集体捞的,这种事情一旦发生,我们就可以取消这个导师的资格,因为你不是培养有诚信的学生,你没有资格培养学生。

吴晓莉:我看得出来,您对这样子的现象其实是挺忧心的。那我们回到大学吧,那您觉得,大学之所以为称为大学,大学应该是什么?

丁仲礼:这个话其实很难回答,狭义上来说,我们对大学定位很清楚,一个是传授知识,一个是创造知识。但是如果是从中国传统,或者世界的传统对好的大学的期许的话,大学就应该是一个坚守社会良知的一个阵地,这个是最关键的。我们培养一代一代人,你要通过大学培养出来,并且成为社会的精英人物。他要成为一个社会的良知,最少不说假话吧,或者是你不得不说假话的时候,我可以不说话吧。至少可以不去拍领导的马屁吧,不会无原则的去吹捧一个人吧,至少他会有独立的思考的能力,看不惯的事情不敢当面说,他至少敢在私下议论的时候说一说吧,自己不去做吧。这些都是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科技创新

一年前的九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关于“双创”的顶层设计已然出炉。

2015年的7月27日,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到科技创新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的高峰,同时也要“立地”,也就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丁仲礼也参加了那次的座谈会,他告诉我说,当时最大的感受是,总理很着急。

吴晓莉:他着急的是什么?

丁仲礼:着急的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中国的传统的经济的竞争优势在慢慢的失去,比方说我们劳动力的优势,成本的优势,土地的优势,资源的优势。下一个阶段,重塑中国经济的新的竞争力,他用了这个词,这个词可能在报上没有报道,但是他讲的时候,我听得最明白的一句话,如何来重塑中国经济新的竞争力。

所以我就说,他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等的,大概是最终的落脚点,大概是围绕重塑中国经济的新的竞争力来思考的,但是这个竞争力的重塑是比较难的,所以他就比较着急,给我的感觉。

吴晓莉:其实我们知道,对于您来说,办国科大,尤其是本科生,您可能是希望大家继续好好把科研做下去,因为科学的研究不会一蹴即成的。

丁仲礼:它是这样,因为大众创业,我的理解是要解决一个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就是我们新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的一个出路的问题。这个万众创新,当然它是遍及非常非常广,任何方面都有存在着创新的问题,改革就是创新。

上一篇:中国修法:公民参选人大代表禁受境外资助
下一篇:李克强:金融稳定事关经济全局 守住不发生风险底线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