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愁”钱校长筹钱记
乡村小学“愁”钱校长筹钱记
“15厘米口径的进水管,25厘米的出水管,水池里怎么可能有水呢?永远是干的。”说起学校入不敷出的财务状况,乡村小学校长老韩十分头疼。
一年到头四处筹钱的老韩,是记者近期在湖南遇到的一位“愁”钱校长。他曾管理的寄宿制乡村小学,位于武陵山扶贫片区里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老韩管理的乡镇完全小学,2014年共有722个学生,在编教职工60人。简陋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旧的黑板上,写着一笔详细的账,那是老韩每年要给教职工发的钱。
2014年中西部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为600元。“多少学生,意味着学校有多少教育公用经费”,每个学生600元,减去县教育局统筹使用的10%仪器费,“600乘以90%再乘以722等于389880”,“就这么一笔钱,天天都精打细算。”
精打细算是因为“盘子太大了”——722个学生60位教职工,这是一个严重超编的数字。根据规定,农村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师生比)标准是1:23。在老韩的学校里,这一比例约是1:12。
严重超编是不少地区农村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带孩子进城上学,城乡教育质量“剪刀差”的客观存在导致农村学生大量流失。学生走了,但在编的老师没法清退。
尽管在编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由财政负担,但人多了,福利待遇、办公经费、取暖费、差旅费、水电费、培训费等各项支出自然水涨船高。
更让老韩发愁的是,多一个编制,就多一个资金缺口。依据公积金管理条例,教师的公积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然而,学校所在的国家级贫困县,至今仍是“吃饭财政”,很难足额拿出这笔钱。
条例规定,“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老韩说,由于财政困难,县里只保障基本工资的5%,剩下的部分,也就是月平均工资减去基本工资的计数部分,需要学校自筹。
“公务员和其他单位都是以平均工资总额为基数。所以剩下的5%不筹不行啊,老师们觉得不公平。”除了住房公积金,学校自筹的钱还有医保门诊费、少数民族教师补贴等,平均算下来,每个老师一年大约需要2000元。60个教职工,需要12万。依照规定,教育公用经费是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的。换言之,这12万涉及教师基本保障的钱,老韩得自个儿想办法筹。
“就这,我都使出吃奶的劲儿了。如果按本地最高比例12%缴公积金,我就得卖教学楼。”老韩犯愁地说。
此外,201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参公管理单位进行年终绩效考核。县委县政府规定,年终绩效考核评定一、二、三档,各单位发放相应等级的年终绩效奖励,但是,人均数千元的绩效奖奖金,需要自筹。
2014年,老韩的学校年终考核绩效对应奖金是每人4000元。这意味着需要自筹24万奖金。“公用经费不能用,食堂赚利润又违规,这么大一笔钱,我从哪儿变出来?”
这并不只是老韩面临的问题,县里几乎所有农村校长都面临着“政府请客,学校买单”的尴尬——作为几乎不创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几乎没有任何途径可以“自筹”数十万元的年终绩效奖金。
面对这样一笔从天而降的“发钱任务”,不少校长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而被“逼上梁山”——先挪公用经费、再“寅吃卯粮”赊欠下一年的钱。而同样缺钱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因为别无他法,对此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者 袁汝婷 李亚楠)(来源: 经济参考报)
“15厘米口径的进水管,25厘米的出水管,水池里怎么可能有水呢?永远是干的。”说起学校入不敷出的财务状况,乡村小学校长老韩十分头疼。
一年到头四处筹钱的老韩,是记者近期在湖南遇到的一位“愁”钱校长。他曾管理的寄宿制乡村小学,位于武陵山扶贫片区里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老韩管理的乡镇完全小学,2014年共有722个学生,在编教职工60人。简陋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旧的黑板上,写着一笔详细的账,那是老韩每年要给教职工发的钱。
2014年中西部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为600元。“多少学生,意味着学校有多少教育公用经费”,每个学生600元,减去县教育局统筹使用的10%仪器费,“600乘以90%再乘以722等于389880”,“就这么一笔钱,天天都精打细算。”
精打细算是因为“盘子太大了”——722个学生60位教职工,这是一个严重超编的数字。根据规定,农村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师生比)标准是1:23。在老韩的学校里,这一比例约是1:12。
严重超编是不少地区农村学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带孩子进城上学,城乡教育质量“剪刀差”的客观存在导致农村学生大量流失。学生走了,但在编的老师没法清退。
尽管在编教职工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由财政负担,但人多了,福利待遇、办公经费、取暖费、差旅费、水电费、培训费等各项支出自然水涨船高。
更让老韩发愁的是,多一个编制,就多一个资金缺口。依据公积金管理条例,教师的公积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然而,学校所在的国家级贫困县,至今仍是“吃饭财政”,很难足额拿出这笔钱。
条例规定,“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老韩说,由于财政困难,县里只保障基本工资的5%,剩下的部分,也就是月平均工资减去基本工资的计数部分,需要学校自筹。
“公务员和其他单位都是以平均工资总额为基数。所以剩下的5%不筹不行啊,老师们觉得不公平。”除了住房公积金,学校自筹的钱还有医保门诊费、少数民族教师补贴等,平均算下来,每个老师一年大约需要2000元。60个教职工,需要12万。依照规定,教育公用经费是不得用于人员经费的。换言之,这12万涉及教师基本保障的钱,老韩得自个儿想办法筹。
“就这,我都使出吃奶的劲儿了。如果按本地最高比例12%缴公积金,我就得卖教学楼。”老韩犯愁地说。
此外,201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参公管理单位进行年终绩效考核。县委县政府规定,年终绩效考核评定一、二、三档,各单位发放相应等级的年终绩效奖励,但是,人均数千元的绩效奖奖金,需要自筹。
2014年,老韩的学校年终考核绩效对应奖金是每人4000元。这意味着需要自筹24万奖金。“公用经费不能用,食堂赚利润又违规,这么大一笔钱,我从哪儿变出来?”
这并不只是老韩面临的问题,县里几乎所有农村校长都面临着“政府请客,学校买单”的尴尬——作为几乎不创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几乎没有任何途径可以“自筹”数十万元的年终绩效奖金。
面对这样一笔从天而降的“发钱任务”,不少校长为了稳定教师队伍而被“逼上梁山”——先挪公用经费、再“寅吃卯粮”赊欠下一年的钱。而同样缺钱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因为别无他法,对此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者 袁汝婷 李亚楠)(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下一篇: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开幕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