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拟2016年春节前后对外开放
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拟2016年春节前后对外开放
10月12日,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动员大会举行,全面吹响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冲锋号”。作为申报名城的重要职能部门,市文广新局所负责的各项工作进展如何,接下来又有何构想?
日前,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市文广新局现已全面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指标任务,接下来,将深挖东莞“六个地”的深厚文化内涵,着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强化”两大工程,彰显东莞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大力推进名城申报工作。
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市民艺术中心何时投入使用等热点问题,陆世强也作了回应,表示目前正在完善内部装修,预计将在2016年春节前后投入使用,对外开放。
【关键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两大工程”推进名城申报工作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在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力争在2016年底之前申报成功。
陆世强介绍,近年来,市文广新局积极开展申报名城的前期工作,全面完成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指标任务,目前除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之外,其他项目均为满分,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同时,系统梳理和归纳出东莞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地”: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发展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岭南非遗交汇地、岭南人文荟萃地。
陆世强透露,市文广新局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强化”两大工程。对此,市财政设立了东莞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以确保申报区域文物完好率达到100%。
“文物保护利用,就是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要求,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陆世强认为,每一件文物,每一处古迹,就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要通过讲好文物古迹背后的东莞故事,让广大市民了解东莞的历史,了解东莞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事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四个结合”推进标准化建设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东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成功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还成功入选全国10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
“为什么要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就是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区域不均、城乡不均以及人群之间不均等问题。”陆世强说,按照试点要求,东莞采取了多项措施,努力探索既符合国家标准又体现东莞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不断谱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
陆世强介绍,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规范、质量良好、公众满意,而坚持标准化工作与推进示范区后续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东莞探索出一条运转顺畅、运行有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其特色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结合”上。
“四个结合”具体是指标准化制定与后续建设相结合,政府主导与专业委托相结合,实践探索与专家咨询相结合,国家要求与东莞实际相结合,“各项标准的制定要从东莞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东莞特殊的人口结构,要通过标准化来破解服务不均衡的问题。”陆世强说。
【关键词:市民艺术中心】
综合剧场最多可以容纳915人
新建成的市民艺术中心是市一级重要的公益性综合文化设施。对这个新文化地标,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是,市民艺术中心何时正式投入使用,可以提供哪些惠民服务,如何充分发挥场馆效益等问题。对此,陆世强一一作了回应。
陆世强介绍,市民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培训、演艺、创作、信息、服务、研究、展览、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场馆,包含培训楼、综合剧场及展览厅等。其中,培训楼内除设有小型剧场和餐厅外,还有舞蹈排练室、公共讲座教室、小品排练室、器乐排练室等多功能培训教室37个;综合剧场内设有化妆间、道具间、排练间等功能房12个,同一时间最多可以容纳915人观看演出;展览厅二楼设有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区,可以举办各类户外演出、展览等活动。市民艺术中心目前正在完善内部装修,预计将在2016年春节前后开始运行。
作为全国5个地级市数字文化馆试点城市之一,东莞接下来会以数字化为抓手,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数字化是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文化馆也是顺应趋势。”陆世强透露,东莞将投入超过1000万元建设数字文化馆,以有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与数字文化馆结合起来推进的还有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陆世强称,文化馆总分馆机制将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通过中心带动基层、指导基层,实现全面覆盖、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利用。
一把手谈严实
文艺名家要走进基层
走向大众,要接地气
“三严三实”之于文艺精品创作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环境、平台、创作等方面着力,形成繁荣文艺创演的良好局面。群众文化和舞台艺术,是东莞文艺精品创作的两大优势,接下来要通过发扬“严”“实”作风,确保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要整合全市资源,打造一批精品力作。
东莞的文艺名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书斋,走进基层,要接地气,如参加“千场演出”等。要发挥文艺名家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不但要受到行家认可,也要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不同门类之间的文艺名家,也要互相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作为著名的“粤剧之乡”,东莞对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很重视,如设立了“粤剧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粤剧“私伙局”。接下来,东莞将推出地方戏曲发展扶持计划,创新运作机制,尝试实行项目制,力争拿出有艺术水准和影响力的优秀剧目。
严实数据
1、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仅次于广州、潮州,居全省第三位。申报区域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45处,全面达到文化保护单位数量指标要求。
2、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方面,东莞目前共有国家级名录8项、省级名录33项、市级名录8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5名,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6名,非遗数量及等级全面达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指标要求。(记者 赵水平)(来源:东莞日报)
下一篇:将推动高铁虎门站周边区域规划建设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