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可园路:汇聚可园的人文精粹
东莞可园路:汇聚可园的人文精粹
悠悠的岁月,在可园的砖瓦上栖息了150载,历经变迁,印迹依然清晰,也愈加厚重。以可园为名,可园路穿行于老莞城的文化领地,将岁月流逝、历史文化、现代文明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东莞人文景观的主动脉。在可园路,解构历史,追忆过去,体悟当今,是一份感觉,更是一份情怀。
可园路因可园而起,因可园而拥有灿烂的文明,也注入源源的生命力。屹立在老莞城的西城楼、可园是东莞地标式的人文景观。西城楼即称迎恩门城楼,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全长1299丈,环护东莞城。西城楼一带历经演变,已是面目全非,如今仅剩下西城楼,唯有透过此才能觅到昔日的些许痕迹。与西城楼相比,可园保护得较好,形成了一处幽美的人文景观。
可园路的历史源自可园。可园位于莞城博厦社区,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广东四大名园。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可园面积2204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绕以青砖围墙,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可园并不仅仅是一座园林,它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是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和岭南近代花鸟的摇篮,是广东岭南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为了传承可园的人文精粹,弘扬可园的人文精神,当时政府便将可园门前修建的公路称为可园路,让可园的名字更加深入人心。可园路长约300米,南端始于博厦桥下的运河西路,连接可园南路,延续到解放路、莞太路的交会处。可园路北端止于东江支流,与东江大道交集,连接莞穗路。莞太路为昔日东莞市区通往镇街的最重要交通干道之一,东江大道为环绕东江支流的镇街,莞穗路是东莞市区连接广州的重要道路,可园路虽然距离不长,但是占据了重要的交通优势。即使可园路上车水马龙,可园却是繁嚣都市中的一方净土。在可园,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疏处不虚,小中见大,静中有趣,幽而有芳,是广东园林的珍品。
可园路正是因为可园,沿路形成了琴棋书画的浓郁氛围,沿街铺位几乎都是经营文房四宝。文化人、书画经营者自发地聚合,这一带文化经营非常畅旺,正是因为可园作为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具有广泛且深厚的影响。不过在近十多年,东莞市区在扩容,居住人口在外迁,老莞城日渐衰落,加上旧城拆迁的影响,导致了可园一带人气大幅减少,沿街店铺生意一落千丈,过半的书画门店关闭了。品茗赏画、挥毫泼墨、谈笑风生的岁月,已逐渐远去,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毕竟老莞城是东莞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可园是岭南文化的重要阵地,可园路的繁华景象虽不再重现,但是它依然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很重的份量。可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持了老莞城的魅力,也让可园路承载着活力。随着时势发展,旧城拆迁在加快,在改变旧城原貌的同时,也为旧城盘活与发展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机遇。近年来,可园在扩建,完善了功能,旁边建起了岭南美术馆、东莞文学院等文化设施,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等文化场所也近在咫尺。
可园产生的文化集聚效应,并未随时势而弱化,反而是焕发出源源动力。可园路上崛起了不少文化场馆,像森晖古玩城·自然博物馆是东莞一家规模大、藏品多、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自然科普性博物馆,博雅斋艺术中心是将旧物业改造为一家大型专业文化艺术品市场。这些文化场所与可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也不断加强可园路的文化凝聚力,并赋予可园路新的内涵。(记者 何建文)(来源:南方网)
下一篇:麻涌的“M.M”周末嘉年华品牌有望成标杆性案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