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12家社工机构没有一家被评最高等级

  东莞12家社工机构没有一家被评最高等级

  2014年度东莞市社会工作发展综合评估分析报告出炉。记者获悉,此次参与评估的是有市财政购买服务的12家社工机构。根据评估结果,其中7家被评为“良好”,4家“合格”,还有1家“不合格”,没有一家社工机构被评为最高等级———优秀。据了解,这是因为此次采用的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评估办法,评估标准也比以往提高了。

  市民政局委托东莞市现代社会组织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对2014年东莞市级社会工作服务情况及相关服务机构进行了综合评估,参与评估的社工机构12家。

  本次评估采取多方评估主体打分的方式,评估主体包括:服务使用单位、督导、服务对象、社工机构、社工协会及评估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组织运作规范性、内部管理及服务质量,总分为1030分。

  对于最终评估结果,评估中心副主任滕爱聪解释称,这是因为此次采用的是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评估办法,评估标准也比以往提高了。

  市社工协会研究部主任刘旭波表示,此次公布的评估结果是12家参评机构的综合分析报告,而每家社工机构也各自收到了一份独立的评估分析报告,包括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须根据评估报告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整改。

  “总体来说,社工机构在平稳向上发展,但去年的发展速度较前两年有所减缓。”滕爱聪说,这是因为去年社工机构的规模扩展较快,但同时机构的服务、管理、专业化等方面跟上的速度相对慢了一些。

  问题及建议

  机构规模扩大 服务管理未能提高

  从社工机构业务额、员工数量来看,除了1家社工机构规模缩小以外,其余11家在去年规模均得到进一步扩大,“体现了社工机构具有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但服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却未得到相应增强。”评估中心称,在此次评估中,机构在“服务管理”的得分率仅为63.72%,在各项指标的表现中排名倒数,主要表现为:机构未能及时为新业务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流程管理体制、各项服务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制度规定与实际操作不符等等。

  建议:管理能力是决定社工机构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评估中心建议,机构要结合目前运作情况不断修订制度体系并严格实施;对自身开展评估与监督等。

  财务管理存在较多不规范

  大部分社工机构都能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年度财务审计报告进行公开,社工工资发放也符合指导价位要求。但也有部分机构存在以下问题:财务制度过于简略,或未根据实际操作建立相关制度,如预决算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等;机构出现现金日记账未及时登记,不符合现金管理要求等等。

  建议:财务管理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更影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评估中心建议,严格按照民非法律法规做好各项财务工作,定期公开财务情况,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特别是登记管理机关需切实发挥监管的职能,定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整改。

  资金来源单一 政府购买服务占超9成

  这12家社工机构在收入方面,去年总收入为1.39亿余元。其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收入为1.34亿余元,占了总收入的96.5%;非购买服务收入为489万余元,占了总收入的3.5%。评估中心称,这与港澳地区社工机构的运作费用70%左右由政府财政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反映了社工机构的筹资渠道和发展渠道过于单一,缺乏社会捐赠和民间投资等其它资金投入渠道,社会筹款能力偏弱。不利于社工机构更为健康、持续地发展。

  建议:这12家社工机构自己整合到的物资资源和资金资源达738.21万元,在资源整合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相对于整体投入来说,占比还很小,还需大力整合资源,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学历变化

  分析:持证人数增加说明社工购买力度增强

  评估中心称,虽本科及以上学历及相关专业占比有所下降,但持证人数比例上升,一方面与东莞社工购买力度增强,社会工作人才需求大大提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东莞社工组织增强吸纳本地人才的举措有关。

  社工类型变化

  分析:各类社工增加

  说明项目化发展获认可

  评估中心称,各类型社工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项目社工,说明项目化发展作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之一,逐渐得到政府的认可,并加大了投入力度。市社工协会研究部主任刘旭波称,东莞刚开始发展社会工作时,用岗位购买模式推动社工事业发展,简单、有效,岗位模式相对稳定,可以吸引到一批社工人才来到东莞。去年以来,东莞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岗位社工规模,加强项目购买。“项目化的好处是可以根据需求设计更为有针对性的内容和计划,同时也使得服务购买双方更容易明确和细分项目工作人员的上岗条件和专业要求,有利于产生和提高成效。”

  社工离职率

  分析:社工人才稳定性提升

  评估中心称,这说明全市社会工作人才稳定性提升,这与东莞吸纳本地社会工作人才的举措,以及东莞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有必然联系。刘旭波表示,除了社工本土化之外,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和范围扩大了不少,从当初的单位岗位到社区中心、居家养老、康就中心等等,晋升渠道、工作平台多元化;此外,社会对社工认可度的提高,社工社会地位的提升对人才稳定有好处。

  服务产出情况

  分析:应逐步提高专业活动比例

  评估中心称,专业性要求较低的“文化娱乐类”和“社工宣传类”占比32.72%。通过文化娱乐类活动及宣传类活动的开展,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社工服务的知晓度以及群众认知度,与内地社工发展的阶段性要求相匹配。但同时也要看到,东莞社工服务的深度还存在不足。在下一阶段,建议各机构、用人单位及服务购买方能够督促社工专业服务的开展,一方面优化合同指标,减少宣传类服务的指标量;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工专业服务能力的培训,逐步减低宣传类活动比例,同时提高专业活动比例。(记者 田玲玲)(来源:南方网)

 

上一篇:东莞要建成国家自贸区示范延伸区
下一篇:厚街脑梗塞男子已失联8天 家人寻找未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