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镇获“2015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清溪镇获“2015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暨2015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清溪镇获“2015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清溪产学研合作创新案例也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
载誉而归的背后,离不开近年来清溪镇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通过构建扁平式、分布式的创新服务体系与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综合服务平台,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体制创新、创新要素集聚、金融支撑、招才引智、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清溪通过建设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提升清溪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1.实施“科技清溪”
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此次进行的“2015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评选中,清溪镇报送的案例为何能打动评委?清溪镇镇委委员李子标说,主要是因为:一、构建了扁平式、分布式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了组织保障体系、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体系,通过产学研引导企业在创新、质量和品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二、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综合服务平台,实施科技傍大款,深化与清华、北大、英国爱丁堡大学、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集聚各类优势资源,建设产学研合作综合服务平台。
因此,经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调研考察和评审,认为清溪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如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共建校地产业化基地,设立产学研专项资金,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孵化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全镇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玩具、家具、印刷、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地方发展的强大引擎。
“同时,在评审专家委员会专家组调研考察和评审过程中,专家组建议镇里根据申报材料,形成一个文字材料,参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最后,我们报送的案例在全国的激烈竞争中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共10名),并已经在《中国科技产业》上刊登。”清溪镇经贸办副主任、科创中心主任湛志勇表示。
近年来,清溪把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促进技术成果转换,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大举措。自2008年起,大力实施“科技清溪”工程,积极与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化合作基地、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为镇内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穿针引线”。”
湛志勇介绍,根据2015年科技清溪工程的统计资料,企业对产学研方面的投入热情非常高,达5.56亿元,申报市财政资助近3500万元,镇资助企业近1300万元。这些资金主要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强调创新是关键、质量是关键、品牌是方向。
在清溪当地主要领导看来,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活力源泉。清溪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大力实施“科技清溪”工程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呈现出“一个优势集聚”、“两个明显强化”、“三个迅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个优势集聚”,就是光电通讯特色产业地位突出,产业集聚力强,2014年清溪光电通讯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了54%。“两个明显强化”,就是创新载体构建和科技金融融合得到明显强化。近年来,清溪镇通过构建分布式创新平台,推动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对接,催生企业研发机构遍地开花,全镇企业研发机构备案数140个,研发机构覆盖率超50%,其中,国家认可实验室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4个、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广东省工程研究开发中心6个、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还与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开展产业化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三个迅速增长”,就是全社会R&D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迅速增长。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目标任务综合完成率排名跃居东莞市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2年的10家迅速增长至如今的33家,近三年来总数翻了3.3倍。
2.集聚优势资源
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
谋定而后动。一直以来,清溪镇坚持”科技傍大款”,深化与清华、北大、英国爱丁堡大学、阿里巴巴的战略合作,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清溪镇政府发挥高层次联系和纽带作用,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高层互访、科技行等活动,清溪先后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共建校地产业化基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孵化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吸引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进入。通过建设科技、人才、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合作平台,把清溪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的孵化基地。
比如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智汇谷产学研基地,便是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东莞市清溪镇人民政府—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之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建设国内首例以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学研基地。借助北大智汇谷产学研基地项目,通过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汇丰商学院的力量,在该产学研基地建设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产学研基地、光华天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站、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实训基地。由此可见,清溪北大智汇谷产学研基地是一个新型产学研基地,基地采用企业资本寻找技术,政府提供土地的新模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各方积极性。
2015年10月13日,清溪镇委书记黄宇富随东莞代表团拜会了北京大学,双方就进一步深入开展战略合作进行了热烈探讨和蹉商,并初步达成协议,将全力加快北京大学清溪智汇谷产学研基地的建设步伐,争取将该项目打造成国内校地合作的典范和新型产学研基地。作为双方开展校地合作的重要项目,清溪北大智汇谷产学研基地将主要致力形成“产业服务标杆、人才聚集高地、金融资本入口、科技创新支点”,建成投入使用后,对推动清溪乃至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最美小镇”正在向“智慧小镇”迈进。清溪携手阿里巴巴,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积极承接高端、智能、高产值企业的落地和发展,推动智慧、低碳、生态产业发展。清溪智慧小镇实行一主二副结构,即以清溪湖低碳产业园为主,以青湖产业组团和九乡物流组团为辅。其中,清溪湖低碳产业园将依托奋达科技,打造智慧园区;依托黄金谷和清溪林场,开展智慧旅游;利用居住用地打造智慧园区,共同构建清溪智慧生活示范区。青湖产业组团则主打力合“双清”产学研基地项目,九乡物流组团则依托阿里系菜鸟智能物流骨干网华南节点,打造智慧物流,构建区域性、全国性电子商务和新兴产业集聚中心。
在此基础上,清溪镇突出功能载体建设,不断创新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致力打造产学研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思路,从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分层次打造六大服务平台:即政府一站式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清溪镇相关负责人认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重点支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官产学研金”合作项目,促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凝聚六类创新资源:即政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环境。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加快创新环境建设,持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这其中,令外界关注的是推动清溪镇光电通讯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清溪拥有200多家光电企业集聚,引来一大批关联企业抱团落户,这令清溪人打造“光电硅谷”更有底气。
在清溪镇光电通讯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指导下,建立了广东医用镁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镇的宜安科技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北大、清华、解放军总院等十余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医用镁合金联盟,并任理事长单位。在联盟的指导下,引进了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生物可降解镁合金及相关植入器件创新团队,成立了广东省宜安科技可降解镁合金骨植入器件应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医用镁合金的企业技术标准,通过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联合攻关,解决了医用镁合金行业中共性的关键技术,并制定2种以上可降解镁合金骨植入器件的企业标准,进一步提升行业水平,带动产业辐射能力。
3.成果转化率高
产学研合作大丰收
事实上,产学研合作最终开花结果,还是以企业为核心主体。一个科技创新型企业,就像源头活水,生机勃勃,奔流不止。在清溪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采访中,科技创新无疑是“轴动力”,无论是大项目的攻关,还是产品流程细节的处理,无不体现科技和创新的魅力。
比如天元实业,就对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和投入非常重视。2010年成立之初,天元实业就与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共建产学研基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的几年里,我们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先后与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紧密合作,投入大量资金共建产学研基地。可以说,天元这些年的发展,跟产学研的进步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天元实业董事长周孝伟说,因为有了人才和技术的支持,得以在产品性能和创新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据了解,2010年,天元实业就成为了拥有全球最权威、最先进生物降解技术国内唯一快递袋生产商。2012年与中山大学合作成功研发的全降解信封与可降解快递袋,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市场,而且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80万元资金奖励。同年,还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共同建立了邮政快递智慧物联网供应平台,获得广东省经信厅产学研200万元资金奖励。2015年,天元潜心研究并推出快递包装袋颠覆之作——超韧性磨砂快递袋。产学研的成功合作也让天元实业在技术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周孝伟介绍,在产学研的转化率上,公司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最新需求与发展趋势后,与相关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探索、讨论研发方案,然后进行项目立项,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对材料、性能进行具体的技术研究,并由公司进行产业化的工艺与技术研究,最后形成产学研的成功转化。
宜安的成功转型是清溪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政产学研金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另一面旗帜。
2007年,宜安发现了镁材料可以代替铝材料,并致力于镁材料生产和镁产品研发。宜安科技的副总经理、科研总监李卫荣介绍,在做深入研究和权衡后,宜安进入了镁材料的生产。宜安首先购买了由重庆大学研发的镁回收机,并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这台机器成为广东省第一台镁回收机。镁回收机可让镁材料循环利用,如果没有该设备,浪费的镁材料无法再利用,成本就比铝还高。当时只有天津和西安等地才有镁回收机,路程太远,委托生产镁材料不现实,于是引进设备自己生产成为首选之举。这台设备,让宜安在广东的企业中,占领了行业发展制高点。随着镁材料和技术的成熟运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受客户欢迎,更奠定了宜安的行业基础。
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也是宜安制胜的重要秘诀之一。在“科技东莞”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宜安就是典型的政策受益者。“科技东莞”工程的实施,让发明天才老板李扬德的天赋得到更好的发挥,由于宜安科技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内生式驱动路线,所掌握的专利技术数量一直位居业界前茅。
截至目前,宜安拥有45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商标18件,其中“宜安”品牌获得了“广东省著名商标”,当时实现了清溪镇企业著名商标零的突破。
围绕“培育百亿项目,打造千亿产值,力争三年再造一个清溪”的目标,清溪要谋划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则必须坚持工业立镇与创新驱动不动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制造业。目前,清溪镇共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项,合作资金上亿元,预计贡献经济效益超500亿元,创造税收百亿元;通过产学研获得的专利数量累计500多件,其中已转化为产业化生产的专利数量约300件,产学研项目已落实资金30亿元,实现经济效益约50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
■访谈
清溪镇镇委委员李子标:
财政年投2000万元用于产学研
记者:清溪在产学研结合上,给予了多少资金投入,这资金又是如何管理与运营的?
李子标:镇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设立专项配套资金,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于扶持包括产学研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建设,以及基地、集群、专业镇内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品牌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等,全方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设置了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政策体系建设,鼓励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清溪建立研发机构,重点保障并优先安排其建设用地,其中科技创新载体项目用地实行工业项目用地供地方式,对新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对在清溪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予以1:0.25比例的配套;对正式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了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予以1:0.25比例的配套;对当年经市以上立项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予以1:0.25比例的配套。
记者:目前清溪有这么多科技型企业,如何考虑上市融资,用金融资源盘活科技资源?
李子标:积极鼓励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目前全镇拥有上市及预备企业11家,还搭建了政商银融资平台,通过筹集2000万元增信基金撬动2亿元放贷资金。
我们的思路是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形成“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科技服务中介”统一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专利申请、管理交易制度与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制定专利申请资助、实施支持和转让鼓励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专利抵押贷款等。建立政商银融资平台,筹集2000万元增信基金放贷2亿元资金,为产业集群、专业镇内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支持。推动“新三板”挂牌工作呈现“三个最”,即全市镇街奖励最大、企业签约数最多、融资力度最大。此外,还推动了科技计划、科技经费、科技评价和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改革突破。
记者:展望未来,如何实现“再造一个清溪”的奋斗目标?
李子标:未来3年,清溪将通过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引导5所部属高校与我镇企业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工作,强化高校服务清溪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清溪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明显提升;至少攻克1项关键共性技术、建立1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及推动1个省级以上孵化器建设;推动5家企业增创省级以上名牌成为行业的排头兵;培育50家自主创新型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吸引数名国内外专家来清溪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活动;为50家企业培养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带动全镇新增专利授权量2000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500亿元工业产值,最终实现高水平崛起。(记者 朱晋 陈志强)(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2016年东莞公务员要注意这些事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