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从制造到智造 莞企解码实战


  “传统行业太苦了,没投资没关注没科技。传统行业像一堆干柴,一旦被科技和资本点燃,会燃起熊熊烈焰,散发出压抑已久的巨大能量。”上个月刚刚与微软合作推出鞋业标准化产品的智标科技创始人陈卫东,写下了这几句话,押注这个风口。
 
  作为制造业重镇的东莞,在1月9日举行了“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高峰研讨会”,中国互联网工业联盟以及外地、本土企业解码“互联网+先进制造”、数字化管理、个性定制化生产等实战秘籍。
 
  趋势改变:
 
  互联网+传统支柱产业
 
  说到互联网+,东莞许多传统企业并不陌生,尤其服装鞋帽行业,都进驻电商平台扩展销路。但这还不够。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世界十大鞋业制造商之一的兴昂国际,结束在东莞大岭山分厂兴昂厂的生产。消息引起对于东莞传统产业的反思。
 
  “现在大部分鞋厂毛利不高,有的卖出一双鞋的利润,不过几块钱甚至几毛钱。”东莞的鞋业垂直平台“鞋博士”运营者王勇均介绍,人工成本高企是包括兴昂在内的鞋企的难题,更有效的“互联网+”还应该从销售环节上溯到生产中去,才能让传统产业有质的改变。
 
  “我们思考的不是兴昂怎么了,因为他在湖南、在海外都有生产;而是考虑传统产业的这个模式怎么了,一个时代即将结束,2016年将开启中国智造元年。”制鞋业内人士王国权所谈的“元年”并非空穴来风,在1月8日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提出在传统产业广泛开展“互联网+”行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鞋类生产区,年产近150亿双鞋,位居第一,每年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各地,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的73%和40%,也位居第一。然而,在如此巨大的产销市场背后,许多鞋厂还是劳动密集型大户,因为鞋业没有制定标准化,所以生产必须依赖人工以及传统工艺技术。
 
  这也阻碍了该产业机器换人的大势。
 
  “鞋是为脚而生的。没有对人类脚型数据的积累,没有对脚型大数据的标准化分析和分类应用,就没法自动化,也没法机器换人。”陈卫东要做的事,就是有规模有计划地搜集世界各地的标准化脚型大数据,并以此推动制鞋产业的鞋楦标准化和标准鞋材的配套,采用数字化和本土模具注塑技术,将鞋类重要部件中底的生产自动化,以此推动整条流水线和不同厂区的整体自动化和效率提升。
 
  鞋业自动化能比传统工艺节省2/3的人工成本,让鞋业“从人力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化颠覆性发展”。这就是微软与智标科技这样一家东莞企业合作所看重的前景。兴昂国际已经是智标的重要客户之一,现还在东莞的兴鹏厂和兴雄厂与智标的合作正在顺利推进。
 
  相似的变革,也悄然发生在东莞的服装领域。
 
  在东莞厚街耕耘30年的的文华制衣厂,启用比朗科技研发的服装定制系统,可以像拼图游戏一样将领子、袖子、纽扣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衬衫的3D成衣模型。在3D模型上还可以修改参数,系统将通过逻辑运算,再次生成不同身型的成衣。
 
  然而对于更大量级的制衣企业,计算量级也成倍发展。
 
  中国互联网工业联盟秘书长李金柱,同时也是青岛红领副总裁,公司为大批量客户提供私人定制,实现了西服正装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近几年,其年销售额年年倍增,目前达到超百亿规模,积累200万名顾客的版型,有超过100万亿种以上款式组合。
 
  “大数据能够让本来小众、小型生产的私人定制,推到更大范围中去。”李金柱认为,“互联网+”在制造型领域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意义非凡。制鞋、服装、造纸,都属于东莞起家的五大传统支柱产业。
 
  大数据库:超六成莞企建立信息化投入机制
 
  “东莞制造业对接信息化的心情是急切的,越来越多的莞企设立了C IO职位。”东莞市CIO(首席信息官)协会会长李勇在论坛上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86%的被调研企业信息化应用实践都超过8年以上;当下设立的新企业中,如何在生产和管理、销售环节进行信息化,已经是企业的“必选项”。
 
  CIO协会在上周发布了一项《东莞市2015年信息化白皮书》,以328家东莞代表性大中型企业作为调研样本,整体上莞企信息化处于中等水平,中小型的企业情况未能涵盖。截至2014年,62%的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超过500万元;只有5%的企业投入不到50%;其中,这些投入有73%投入到软件上,27%投在硬件上。
 
  这次调研中,64%的企业把信息化投入作为一项单独的预算考虑,另有21%的企业将其分散在总体预算中。换而言之,有六成以上的莞企已经建立了规范的、长期的信息化投入机制。在未来三年,计划在信息化投入超过5 0 0万元的企业比例为81%,而计划投入在50万元以下的企业比例仅为2%.
 
  “我们先后投了6000万做阳光医疗网,投了2000万做办公用品开放式交易平台,数字资产已经为公司非常宝贵的价值。”东莞文一集团是办公文化用品起家,转而向医药、房地产和茶叶等多元化大型综合商贸发展的企业,其CIO庄航洲介绍,公司目前启动的两个信息化项目,已经在相应的领域建立起大数据库,方便平台上的供应商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进行定制服务。
 
  庄航洲说,作为一个现代型企业,不再简单“依靠一个产品赚了多少差价”这样的传统模式获得盈利,也不仅仅是互联网+电商平台把自家的货物销出去,而是通过打通整个平台的数据化信息服务,颠覆传统产业的交易形式,现在办公用品交易平台每天就有上百万的成交额。
 
  台塑集团副总经理蔡明宏介绍,公司已经导入商业智能(BI)系统,可让经营信息的呈现更加直觉、实时同步、精准。“台塑网总部系统能实时细剖每家子公司的营运数字进而从中改善。”
 
  “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自然就是重量型资产。”陈卫东说,智标现在有30多项专利已经拿到国家证书,世界脚型标准化数据库也已初步成型,包括兴昂在内的许多著名鞋企与之合作,数据宝库的价值凸显。
 
  风口上的现状:“人”和硬件的配套还没跟上
 
  “能否把握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是东莞制造能否弯道超车站上下一个风口的关键,更是中国的制造业转型能否成功的方向。”论坛上的专家达成这一共识。
 
  在这样的风口上,东莞准备好了吗?
 
  从《白皮书》来看,信息化已经提上大部分企业的日程,“人”成为连接互联网与传统企业之间的那个“+”号。
 
  “我们说信息化是企业的宝贵资产,这是看不见的一笔资产,它要么藏在电脑里,要么藏在人脑里。”庄航洲说,公司专门设立了互联网运营技术团队,就线上平台以及线下进行对接,人成为这一宝贵资产的主要承载者。
 
  然而白皮书也反映,东莞企业信息化部门的人员规模总体偏小,30人以上的比例只有21%,59%的企业信息化部门人员为15- 30人,5 - 1 5人的比例则为12%.76%的企业其信息化部门拥有八成以上大专学历,只有31%的莞企员工年均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6万-8万的比例高达42%.
 
  李勇说,要发挥企业信息化部门,尤其是C IO的作用,才是“互联网+传统企业”成就的关键。协会希望莞企中能有更多的CIO兼任总经理助理、总裁助理、副总经理、副总裁等职务。
 
  张庆云分析,东莞与北上广深城市相比,在信息化上主要依靠企业支持,不能像这类一线城市实行强有力的业务整合,能够走在业务前面铺路架桥:“特别是通过企业数据积累、挖掘和应用,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决策数据化和战略清晰化方面,莞企信息化部门还未能担起这一重任。”例如要像青岛红领一样有万亿级别的版型,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计算容量。
 
  因此官方也在加紧互联网基础建设的步伐。东莞市经信局介绍,就在上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市委副书记袁宝成,相继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联通的合作框架显示,支持东莞制造企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互联网+生产服务”及“互联网+生产管理”计划的实施,通过中国联通华南数据中心,带动以东莞松山湖为核心的规模化区域中心集聚效应,结合东莞产业特点推出园区云和工业云,全力构建“互联网+云计算”服务体。
 
  移动方面,松山湖和生态园两大基地投入超过50亿,围绕生产制造、政府机构、公共机构、金融等单位提供基础信息资源服务,计划2017年底完成一期建设。
 
  “如果各方面条件配备,从制造到智造,就有希望引爆一个新的风口。”陈卫东对“互联网+传统产业”的能量充满期待。
 
   东莞举办“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柔性化生产风生水起,但习惯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制造业,在接手一个订单或几个订单时该如何适应?日前,由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互联网+传统企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举行,邀请了来自魅族、西门子、台塑、青岛红领、比朗科技等知名企业的专业人士解码互联网+先进制造、数字化管理、个性定制化生产等实战秘籍。
 
  柔性化生产须信息技术先行
 
  “互联网思维的实现还需要借助合适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实现。与其忙着谈大数据、O2O,还不如打好技术基础,让信息技术参与到企业流程创新甚至战略决策上来。”被邀请来东莞参与论坛的红领服饰副总裁、中国互联网工业联盟秘书长李金柱说。
 
  据了解,位于青岛的红领服饰,已经用11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全数据驱动的服装工厂,实现了西服正装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近几年,其销售额年年倍增,目前达到超百亿规模。
 
  李金柱说,自2003年开始,红领用了11年的时间,投入2.6亿资金,用信息化互联网的思维,以红领3000人工厂作为试验室,建立了自己大数据系统。通过MTM(时间测量)系统,消费者可以成为设计师,只需动动鼠标,就能获得企业生产的个性化正装,七天快速交货,而成本比原有模式只上升了10%。
 
  李金柱说,要做到柔性化生产,解决手段就是信息技术先行,把数字化手段用到极致。为解决智能打版,红领建立了一个积累200万名顾客的版型,有超过100万亿种以上款式组合,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
 
  东莞本土服装定制化企业广东比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大孟也在论坛上分享了柔性化生产的经验。王大孟说,早在2004年,他就接触过定制化生产,那时他还在负责运营东莞知名的老牌服装代工厂--文华制衣厂,但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还不能破解定制化生产的成本高企、交货时间长等问题。
 
  而从2013年开始,王大孟与第三方IT公司合作,在制衣过程中应用全球最先进的信息技术,IT人员与纸样师傅整整配合了三年后,研发出了两大专利系统——前端APP专利定制系统和智能纸样生产系统。
 
  王大孟说,最近几年,订单逐渐变得少量多样,传统企业积极探索定制化生产和柔性生产,需要信息技术做支撑,但是未来也可以输出技术给别人用,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莞企信息化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除了颠覆生产模式,信息技术应用也体现在对管理的提升上。出席论坛的台塑集团副总经理蔡明宏说,台塑集团管理秘籍可以归结为“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他介绍,整个台塑集团跨数十个产业,生产基地除了台湾之外,还包括中国大陆、越南、印尼及美国等地,所以信息流必须高效串接,做到跨公司、跨机能、跨区域整合。这就需要以集团组织思维重新架构ERP系统。
 
  论坛上,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正式发布《东莞企业信息化白皮书》。白皮书认为,目前东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北上广深还存在很大差距。从整体上来看,东莞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根据该白皮书,东莞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功能以对企业业务支持为主。但是,随着原来东莞以代工为主的制造业模式的转型创新,以及向产业链上下两端的迁移,信息化建设也在向核心业务渗透。“关键是,莞企信息化部门必须能承担起企业数据积累、挖掘和应用的责任,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决策数据化和战略清晰化。
 
  “未来几年,莞企中将会有更多信息化建设人才兼任企业的副总经理、副总裁等职务。从企业领导层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方面应用,进一步普及柔性化生产。”东莞市首席信息官协会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王宁)(来源:东莞阳光网综合)
 
上一篇:特殊儿童免费康复 还有12张床位空闲
下一篇:地铁R2线穿越6个重点镇街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