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差生名单”踢出教育界
每班都要有个“最应开除学生名单”?这是来自我市大朗某校初中部学生的报料。据该校学生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对此,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
是“开除名单”还是差生名单?以常理揣度,后者的可能性大些。学校若非失去理智,就不会把那份名单起一个如此刺痛社会的标题。但反过来说,“差生名单”就没有问题吗?“最应开除学生名单”很可能就是学生被列入名单后受到刺激,为吸引舆论关注而篡改。学生愤而向媒体报料,即足以证明名单已经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不管这份名单叫什么、怎么用,把学生特殊对待,就已经违反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任何学校,只要有考评有竞争,就一定有成绩好的、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教育者在面对此种情况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因材施教,发掘出成绩较差学生身上的亮点,引导他们做得更好。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身心变化较大,心灵也极其敏感。教育者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应该多肯定,多引导。但是“差生名单”之类的特殊待遇,则是重重地打击了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满满的恶意。“差生名单”,无异于冷暴力,伤害的是学生的心灵。当事学校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可悲地发现:差生名单即使不写在明面上,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学校、老师乃至于家长的心里。成绩高低,就意味着学生好坏,这不但是学校里的潜规则,更加是社会普遍心理。然而,一个语文英语学得不好的学生,可能在数学物理上表现突出;一个数理不及格的孩子,可能写得出一手漂亮的文章。一个文化课都不算好的人,却可能在体育、绘画、音乐或者手工方面表现突出……这都可以从我们身边得到验证。
那么,不管是学校教育抑或是家庭教育,都首先应该是发掘出孩子身上的专长特点,然后因材施教,让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展。学生的评价标准不应那么单一。然而,在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内,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家庭与社会也是如此看待孩子。比如,一个孩子文化课不好,但动手能力很强,去读个技校或职中,就会引来周边的议论,家长也会感到羞愧。
因此,要去掉差生名单,根子里就要去掉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育体系。社会与家庭也应该改变观念,宽容而多元地对待孩子,让他们能更自由更能充分发挥专长地,快乐地生活、学习、成长。
下一篇:谎称没带够货款 男子诈骗的哥五千元获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