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环松山湖共生发展圈”新格局需整合三镇资源
构建“环松山湖共生发展圈”新格局需整合三镇资源
2016年东莞市两会即将召开,华为等许多高新科技企业正在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扎根发展。东莞中部三镇寮步、大朗、大岭山“对接融入松山湖”的算盘也拔得正响。
松山湖是东莞致力于发展模式创新的一把尖刀,2001年开始筹建,同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正式奠基开发建设。占地7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是从寮步、大朗、大岭山这三个镇街划地而来,像“母亲”生下的孩子,松山湖囊括中部三镇的山水精华,继承中部三镇奋发图强的历史传统,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有望“母凭子贵”的中部三镇,在“对接融入松山湖”方面,全力以赴收获颇丰,还是步履蹒跚望梅止渴?他们恍如松山湖的著名景点“松湖烟雨”一般,在春和景明时一望二三里,还是在秋雨绵绵时山色空蒙?
“泛松山湖生活圈”早已被各大地产商用得陈词滥调。这一提法明显低估了中部三镇在未来对接松山湖谋求众多领域大发展的万种可能。
东莞亟待松山湖发挥潜力。如果让中部三镇从“泛松山湖生活圈”走向“环松山湖发展圈”,可否让三镇早日迎来“面朝松湖春暖花开”?
1.被松山湖点亮的幸福生活
中部三镇毗邻松山湖,他们站在同一条风景线,用母亲般温暖的臂弯拥抱松山湖。从征地成立松山湖开始,中部三镇与松山湖已经血脉相连,唇齿相依。
在松山湖成立的十多年时间里,“环松山湖发展圈”的故事,如在晴朗夜晚倒影进松山湖湖水里的明月一般,静美又耐人寻味。
日前的午后,阳光像诗一样写在寮步镇牛杨村的土地上。该村村民祁先生从家里出来,跨过一条宽阔的马路进入松山湖散步。与祁先生的家隔路相望的,是松山湖百花洲、状元笔公园、月荷湖等著名景点。
“月荷湖原来是一个水库。”祁先生说,月荷湖如今的秀丽景色早已掩盖住水库旧日的荒芜,如鲫的人流让美好生活像花一样开在牛杨村的身旁。他爱在茶余饭后前来松山湖,就像步入自家后花园一样惬意。
牛杨村在当年松山湖征地中,被征去90%多的土地,如今村子只剩下不到1平方公里。牛杨村原有村民约1400人,包括牛眠石和杨梅树两条自然村,杨梅树约300名村民在征地中被迁到该镇的石龙坑村,牛眠石的村民则留在牛杨村。
“马路对面的松山湖,是我们村繁荣的前门后市。”祁先生说,该村在当年由于得到征地款和宅基地、商铺用地的补偿,村民都建起出租屋和商铺做生意。
“寮步靠近松山湖的村子,没有一间空置的出租屋。”祁先生说,除了出租屋,其他消费也很旺盛,环松山湖周边镇街和松山湖已形成一个生活圈,松山湖给这些村子带来人流,而这些村子则给松山湖带来了生活的承接和延伸。
据了解,幸福的生活圈不光是花落在牛杨村,还有寮步镇的石龙坑、凫山,和大朗镇的松柏朗、佛子凹、犀牛陂等村,以及大岭山镇的圆岭、农场等村,也呈现一样的繁华景象。
“双城记”的劳苦奔波,其实并没有出现在中部三镇与松山湖之间。在松山湖当老师的陈先生,他就选择在大岭山的圆岭村购房生活。
“松山湖与中部三镇的结合部并没有存在断崖式的过渡,从生活成本以及氛围角度上说,周边镇街更适合工薪白领阶层。”陈先生说,由于上班的地点距离住的地方只有十分钟车程,他也乐在其中。
翻开松山湖的历史,一样离不开“莞香”。莞香是中部三镇与松山湖的精神香火,在数百年的种植、集市和商贸发展中,已修成一段诚信开拓的历史芬芳,如同东莞的第一高峰银瓶嘴一般,耸在世人的情怀中。
中部三镇与松山湖地处丘陵,这里盛产荔枝。每年春季,漫山的荔枝花引来一众翩翩蜂蝶;到夏季,荔枝熟透后,满山满树的艳红,如同东莞八景之首——黄旗山顶挂灯笼一样,迷醉世人。
2.“一体化”发展呼声大雨点小
目前,东莞统筹水乡一体化发展开端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推进中,松山湖与周边镇街的大规模统筹发展则未能在人们的期望中付诸行动。
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中提出打造“一中心四组团”的城市格局,这正是东莞要砸破“行政区”的阻滞,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
日前,记者联系上一位东莞市原政协委员,他在2013年曾提案请市政府推进实施松山湖与周边镇街一体化发展。他当时在提案中提出,松山湖与周边镇街也是东莞的一个重要区域,虽然松山湖与中部三镇在如何加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等方面已做大量工作,但未能开展统筹发展。
东莞市政府与中部三镇其实并没停止推动的步伐。2013年,大朗镇开始推动“松朗”一体化发展,利用松山湖的辐射带动,重点引进松山湖龙头企业的相关配套项目,争取形成新的产业链。
一位镇政府官员说,“松朗”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中部三镇与松山湖统筹发展的一个探路之举,它更成为继水乡一体化后,东莞又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亮点。但不可否认,这一种探路要想引起中部三镇大规模的响应和收获实质效益,仍是路漫漫,有待践行者上下而求索。
时间如白驹又向前走过两三年,要实现大规模统筹松山湖与周边镇街一体化发展,有了水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一步,以及“松朗”一体化发展的探路前行,尤其是待这两者的摸索能释放出迷人的经济红利时,期望在未来,东莞先促成“环松山湖发展圈”的早日落地成型。
3.三镇“连城诀”何日上演
中部三镇与松山湖的对接融合已经具备初步基础。三镇亟待在全力对接松山湖辐射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放大松山湖的全部活力,让松山湖的活力辐射到自身。
这一种对接融合没有依附,只应共生发展。让“环松山湖共生发展圈”这一新格局,像万花筒一样开出绚丽的光彩。
大朗镇的松柏朗村如今已经成为该镇对接松山湖的“桥头堡”。为什么能成为“桥头堡”,这正是中部三镇与松山湖两地资源存在差异,而彼此又需要共同发展的呈现。
松柏朗村的本地村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松柏朗村连接松山湖的道路,当地村民称之为“商业街”。该道路以硬底化路和泥路为主,松山湖的辐射到来,让道路摇身一变,成为大朗连接松山湖的主要咽喉之一。当下车来车往、商铺林立的繁华“松佛路”,就是当年的“商业街”。
在他的记忆中,松山湖的辐射到来之前,松柏朗村周边没有一家像样的大排档,就连买个包子吃,都要跑到大朗镇区去。现在已完全不同了,松佛路的两头分别有两家五星级大酒店:大朗帝豪花园酒店和松山湖凯悦酒店。松佛路也摇身变为“不夜天”美食街,西餐、韩式餐、中餐,想吃什么都有。
日前,大朗为加强与松山湖的对接,松柏朗村的“富通路”已通车,该路段与该镇的黄草朗社区交界,接驳入松山湖生物医药科技园附近。
“如同边境贸易,透过市场也能一叶知秋。”刘先生说,为什么松柏朗村会旺,因为松山湖的人流需要这里,尤其是松山湖靠近松柏朗村的众多白领离不开这里,这是一种左膀右臂的关系。
记者获悉,“桥头堡”里的巨大需求,已经迫使松柏朗村的市场在扩大。该村现有市场占地足有20多亩,每天不少松山湖的白领慕名前来消费。可是在松山湖未成立之前,松柏朗市场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主要服务该镇松柏朗、佛子凹、黎贝岭、佛新等几千村民,卖猪肉的档口只有三几档,而现在,猪肉档口就达到几十档,单单在市场卖东西的就有上千人。
繁荣是需求的象征,各自优势资源在对接融合中展现出活力,正是彼此寻求共同发展的基础。
4.开放融合已悄然前行
记者在松柏朗村还看到一种明显的变化。在松山湖设立之前,松柏朗、佛子凹一带村民的住建房,主要都是2-3层楼高,现在普遍都建到4-5层楼高。以往松柏朗、佛子凹一带村民的出租屋,租用一间房只有100多元,现在则要600-800元,高档出租屋更达到1000元一间以上。租赁仓库、厂房,也由当年的8元每平方米左右上升至现在的15元每平方米以上。
以前松柏朗、佛子凹一带的地价每平方米在500元-1000元左右,现在普遍都破万元,松柏朗村的地价更达到11000一平方米以上。
目前,这一切变化都只能停留在表层的对接上,靠着租赁经济和简单的消费服务来满足环松山湖周边融合发展的大势所趋。就连在探路“松朗”一体化发展已抢先一步的大朗,也只能如此,大的城市配套和功能、大的产业思路和现状仍需突破,仍待求索。而中部其他两镇,情况一样如此。
寮步镇的凫山村则是该镇对接松山湖的另一个“桥头堡”。
据寮步镇政府有关人士介绍,在该镇凫山、石龙坑、牛杨等村,广大的松山湖企业员工都来这里住宿、买房和消费。目前,凫山的厂房和出租房都很抢手,大部分是被松山湖的员工住满。万科和中惠地产也进驻该村,节节高楼备受松山湖的企业高管青睐。
按照寮步之前的规划,要将凫山和西溪片区打造成松山湖高新区和东莞生态园产业服务配套片区,接受松山湖高新区和东莞生态园的辐射。如今的景象离当年的规划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从凫山打通一条隧道穿过莞樟路直通松山湖,这是一条真正能推动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真正融合的开始。”凫山村的村民尹先生说,要真正让凫山和松山湖实现无缝对接,必须要解决交通问题。这正是目前困惑凫山的最大瓶颈。
5.大作为有待市级层面推动
目前,大朗镇为推动“松朗”一体化发展,已经打通道路的“任督二脉”。该镇近几年来,推动新一轮道路改造建设,推动迎宾路、松湖大道大朗段建设;建设朗东路、水常路、黄朗路,加强大朗与周边镇区的交流;升级富通路,改造毛织片区周边道路,完善散裂中子源项目配套等道路。
几年前,大朗镇的屏山村还是经济落后的扶贫村,自从打通道路与松山湖对接后,昔日的屏山,一跃成为全镇经济增速最快的村。
“现在常虎高速松山湖东出口就在村旁,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内的基隆大道也直接通到村里,并连接了散裂中子源国家科研项目基地。”屏山村一名姓韩的干部告诉记者,便利的交通推动了企业的进驻,还为当地村民增加就业机会。中部其他两镇,寮步镇全面加快推进“四通八达”路网工程建设,大岭山镇也已升级石大路等道路。
以寮步镇为例,新型城镇化与创新驱动是该镇主要抓手,重点高标准建设两大“城市轴线”。一是建设香市路城市生活轴线,二是建设松山湖大道城市创新轴线。
寮步镇政府有关人士说,寮步还在松山湖身旁打造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示范区,打造占地1200亩的集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中小企业总部基地于一体的创新型智慧产业社区,预计建成后引进200家左右创新型企业,集聚2万多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至于大朗与大岭山两镇,大朗打造“两城一区一体化”,尝试推动该镇与松山湖“同城化”发展;大岭山则要主动推进该镇与松山湖的一体化发展。
松山湖缺地,中部三镇对松山湖最具吸引力的,就是三镇广阔的生产资源与生活空间。记者获悉,隔在三镇之外的东坑镇,一年都能为松山湖的华为厂配套30亿元的产值。
松山湖从2012年开始,原则上不再批地做纯商品房。让广大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将目光盯住中部三镇,这些楼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字眼:松湖。而中部三镇的地块价值也在攀升,甚至许多地块被政府收回重新拍卖。
借松湖东风,寮步镇的房地产历来坚挺,2015年下半年,大朗三块地皮经过激烈竞拍,最终也拍出29.3亿元的天价。
让松山湖全力去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该做的事情,让周边三镇尽情利用自身生产资源与生活空间,来发挥好左膀右臂的作用。这是发展使命的使然,也是市场的选择,更是市一级层面该努力去做的事情。
■声音
寮步镇委书记刘裕昌:主打两条“城市轴线”
以新型城镇化与创新驱动为对接松山湖和融入大市区的抓手,高标准建设两大“城市轴线”:一是建设香市路城市生活轴线,加快推动南美世贸中心、美尔顿城市综合体、万润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二是建设松山湖大道城市创新轴线,加快上屯片区“三旧”改造、莞惠城轨寮步站TOD综合开发、篮球中心周边、香市科技产业园等重点板块和重要节点规划建设。
大朗镇委书记胡浩举:实施“两城一区一体化”
将加快融入“中心组团”,深入推进“两城一区一体化”,将长盛二期建设为新的城市综合体,承接松山湖高新科技企业的配套产业,加快建设东莞(大朗)科学城,打造松朗科技新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区和东莞未来科学中心区。
大岭山镇委书记詹文光:推动产业联动和城市功能互补
将主动融入大市区,深入对接松山湖、深圳接受辐射和带动,将推动城市核心区毗邻松山湖的地段延伸,实现产业联动和城市功能互补。同时,将集约土地发展一些“科技地产”,与承接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与松山湖的一体化发展。
■记者手记
同步整合三镇资源催化“连城诀”
在构建“环松山湖发展圈”新格局这一大设想里,“单打冠军”显然不是东莞期待的目标,如何同步整合中部三镇的资源,在一个平台上形成合力,以“大松山湖”的眼光去谋划未来发展,这更值得期待。
土地资源匮乏、承接配套粗糙、镇级资金有限、大局观眼光缺乏,这些都是困惑中部三镇的硬伤。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同步去整合三镇资源,这势必会出现“镇镇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还势必会在三镇的硬伤上,再次造成有限资源的二次浪费和伤害。
目前落户在中部三镇配套松山湖的下游企业,大多较为分散,而且数量也并不是人们期望中那么多。
如果能同步整合中部三镇资源,催化“连城诀”,这对松山湖也是一个延伸。当然中部三镇已经展现出足够的拼劲,等米下锅的日子早已在市场翻滚的洪流中一去不返。(记者 黄万全)(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互联网+农村电商”高峰论坛举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