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市领导徐建华接受人民日报专访

  东莞市领导徐建华接受人民日报专访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全面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之年。回顾“十二五”,应该如何评价东莞过去五年的发展?东莞真的如外界所质疑的那样吗?展望“十三五”,东莞如何谋划今后五年的发展?

  针对这些热点话题,日前,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徐建华坦言,在过去不平凡的五年中,最欣慰的是“东莞稳住了”,并保持逐渐向好的发展态势。他以数据为证,东莞依然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回顾“十二五”

  最欣慰的是“东莞稳住了”

  过去五年,是东莞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间,东莞告别改革开放以来前三十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尤其是在2012年的一季度,东莞的经济增长跌到了创纪录的1.3%。东莞随之被卷入到了舆论的漩涡,久久不能平静。

  东莞为何如此受到外界的关注?徐建华坦言,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在相当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中国经济运行“晴雨表”的角色。在金融危机后,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先发起来的东莞,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如果说以前大家关注的是东莞如何率先发展,那么在金融危机后,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东莞如何率先破解难题”,徐建华说。

  回顾东莞过去五年的发展,徐建华倍感欣慰,“虽然东莞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经济增速一度下滑,但是东莞稳住了,并逐渐保持了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更让徐建华高兴的是,东莞经济在“稳”住的同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比如,在产业结构上,2014年东莞的服务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工业方面,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稳步增长,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市工业增长速度。

  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5年,东莞更是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预计全年GDP达6275亿元,同比增长8%,进出口总增幅在全国外贸总额前五名城市中排名第一。

  回应质疑

  东莞仍然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金融危机以来,尤其近两年来,关于东莞企业倒闭、外企纷纷撤离东莞的传言不绝于耳。关于东莞不再受外资青睐的说法甚嚣尘上。东莞真的被外资抛弃了吗?东莞真的出现企业倒闭潮了吗?

  对此,徐建华在专访中予以了正面回应。他举例说,在2015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53.2亿美元,增长17.5%。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原地增资扩产的。“如果说外资对东莞没有信心,东莞实际利用外资不可能有那么高的增长,这也说明,东莞仍然是外资投资的热土”。

  而关于企业倒闭的传言,徐建华再次以数据说法。2015年,东莞全市市场主体达71.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3.3%;市场主体注册资金893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7%。

  展望“十三五”

  大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

  “过去几年东莞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考验,给我们形成了一定压力,但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了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型升级的信心与决心。”徐建华表示,接下来,东莞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科学谋划好东莞今后发展。特别是要牢牢把握住“十三五”重大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确保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加快转换发展动力。以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以松山湖(生态园)为主体的重大区域创新园区、平台和载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加快把东莞理工学院建成我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积极构建“创新核-创新轴-创新网”的创新体系,主动承接广州、深圳全省创新“双核”的辐射,全面融入珠江口东岸创新走廊发展, 为自主创新注入新动力。大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力争2016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00家,高企培育入库数量达到700家以上。大力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加快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制造及应用,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强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家人才、海外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大力推动对外开放合作走在前列,多维拓展发展空间。围绕把东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继续办好海博会,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境外经贸合作产业园和东莞产品境外展销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中俄贸易产业园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虎门港与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的联动,推进水铁联运,促进“一带一路”在我市无缝对接。进一步加强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着力将我市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示范延伸区和优先拓展区。加强与港澳台合作,深化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东南亚、中西亚、南美、非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等新兴市场,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内外资一体化招商引资,加快形成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齐头并进的招商引资格局。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战略,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努力增创外贸发展新优势。

  三是大力推动重点改革突破走在前列,着力增创制度红利。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体制、投融资体制、商事登记制度、外贸服务管理、科技体制、国有企业等系列改革,着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统筹协调、跟踪问效、督查考核、宣传引导机制,确保每项改革任务都有目标、有路径、有措施、有可以检验的成果,使改革真正成为引领新常态发展的新动力、新优势。

  在大力推动“三个走在前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接下来,我市将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着力补齐协调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建设“三大短板”,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焦点话题

  1.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型创新驱动

  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东莞也在加快动力转换,争创发展新优势。

  “过去东莞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今后我们要转向创新,向创新要驱动力”,徐建华说,近年来,东莞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来实施,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

  201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85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数646家,获得省高企扶持资金4.18亿元,省级创新科研团队26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位。

  徐建华指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东莞主要采取了几方面的举措:

  一是着力优化提升科技园区发展。加快松山湖(生态园)、银瓶合作创新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长安新区以及各镇街特色产业集聚园的建设,提升科技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引导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向园区集中,使重点园区成为全市高新产业的集聚区。

  二是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骨干企业,培养一大批“专精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群。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提高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组织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对接,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省部产学研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等。

  三是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对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以实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战略、“机器换人”行动计划、开展“数控一代”技术示范应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为抓手,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具、模具、造纸等传统产业,大力构建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优势传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创意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提高优势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四是着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组建27家新型研发机构, 全面提升新型研发机构运营水平,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筑巢引凤”行动计划,完善孵化链条,大力提升科技孵化载体的营运水平,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五是着力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突出发展以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广泛经济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2.“一带一路”把东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东莞的特点,如何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之下,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东莞的作用?

  对此,徐建华表示,30多年来,东莞以外向带动起步,以制造产业立市,迅速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被誉为全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在新的发展时期,东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家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作贡献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上个月刚结束的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市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提出了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重点改革突破“三个走在前列”,确保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把东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多维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力争在对外开放合作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继续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境外经贸合作产业园和东莞产品境外展销中心,加快中俄贸易产业园建设,加强虎门港与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的联动,推进水铁联运,促进“一带一路”在我市无缝对接。围绕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审批便捷化,进一步加强政策、产业、金融、平台等方面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着力将我市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示范延伸区和优先拓展区。加强与港澳台合作,深化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展东南亚、中西亚、南美、非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等新兴市场,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战略,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努力增创外贸发展新优势。

  3.深化改革东莞将下大力气推进一批层次更深的改革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改革创新一直是东莞的特色,新的发展阶段,如何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制度优势?

  徐建华指出, 改革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发展之基、腾飞之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东莞在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力、重点攻坚,推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多项改革任务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在简政放权、企业登记注册、项目投资管理、口岸通关等与营商环境紧密相关的企业管理服务方面持续用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既为我市转型发展增创了制度红利,也为国家和省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了经验。

  徐建华说,接下来,东莞将继续下大力气深入推进一批牵引带动范围更大、层次更深、影响更广的改革,为新常态新时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围绕自贸区推改革。以促进“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审批便捷化”为导向,结合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强化政策、产业、平台对接,加强制度创新探索,率先推广自贸区可复制的改革经验,探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跨境电商监管体系,建立国际商事仲裁和商事调解机制,以“三互”大通关改革为基础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二是围绕简政放权推改革。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的牛鼻子,通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系统推进简政放权工作,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努力推动我市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重点推动投资审批体制改革,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推进网上审批,加强审批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构建纵横联动的协同监管新机制。

  三是围绕创新驱动推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体系,出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设扶持政策,鼓励以“三旧”改造方式建设民营科技园、众创空间,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以产业优化和产品升级促进供给侧改革,鼓励优质企业收购关联企业,实现强弱兼并、强强联合。

  四是围绕城市转型推改革。围绕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进一步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道,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着力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础设施证券化等投融资机制创新,加快推进以长安新区为代表的重大产业园区、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重大基础设施、以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为代表的重大生态环境的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努力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东莞气温骤冷致心梗、脑梗老年患者增多
下一篇: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