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要成为创新高地 最大机会仍在制造业
东莞要成为创新高地 最大机会仍在制造业
1月21日,2016年东莞市委“一号文”《中共东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三个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争取到2020年成为全省全国区域创新高地、创新型企业高地和高端人才高地。
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达1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这一系列量化指标,可以说为东莞打造创新之城绘制了美好蓝图。
然而,当我们把视角放大就会发现,放眼全国,在资源要素驱动发展动力已日渐消失的今日,依靠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喊出的共同口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翻看国内一些城市走过的路径可以发现,在国内一些地方,创新城市的建设并非一路坦途,甚至容易陷入千城一面的发展陷阱。引进人才过分强调院士博士,却难以带来人才溢出效应;引进项目唯产值规模导向,难以保证质量,土地单位产值上不去,导致产业格局形成后难以调整;扶持企业将资源全部押宝在一两家龙头企业上,一旦发生市场波动便容易陷入发展困境……类似这样千城一面的发展模式,过去这些年在东莞一些镇街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客观上拖累了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
当然,创新的路径原本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以遵循。对于东莞这样一座制造业大市而言,如何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路径,避免踏入创新建设千城一面的陷阱,考验着一方父母官的执政智慧。
在笔者看来,东莞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高地,最大的机会仍在于制造业。以东莞独具特色的对外贸易为例来研究,从加工贸易发展而来的东莞制造业,其外贸优势仍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加上最近数年制造企业纷纷借道建设自主品牌、加大研发投入、发展电子商务等路径,东莞制造业正在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进发。
要真正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要做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一方面,以东莞制造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到今天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欧美市场认定为中低端的代名词,创新驱动的重要一环便是要加快供给端改革,增加产品的创新元素,提升制造工艺和水平,让东莞制造可以向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叫板。
另一方面,对于整个制造业的布局需要告别昔日两头在外的被动发展模式,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让制造业的根基更加稳固。
我们以前的制造业,除了加工环节在东莞,其他都是两头在外,资本看重的是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当劳动力成本上升了,资本想走就可以轻易抽身离开,造成地方产业空心化的危机。但如果通过改革创新,把制造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都大量本地化、并把长期在外的离岸金融销售结算本土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地方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及比重,还能降低制造业的总体成本,让资本与地方产业紧紧捆绑在一起,为更多新兴经济业态的出现赢得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这领域,重庆过去数年的探索值得东莞学习和借鉴。
坦率地讲,与身边的广州、深圳两位老大哥相比,东莞目前还处于区域创新洼地,要在5年后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创新高地,对东莞而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好在从过去数年一片唱衰声中,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制造业名城的逆势转型反弹,且正走在持续上升的轨道。
厚积才能薄发,有远虑方无近忧,挟“十二五”转型发展之势,东莞的创新发展格局已经打开,如果能够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铸造全新的发展红利,迎接东莞的,或将是新一个黄金发展窗口期。(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市民乘坐“野鸡车”存安全隐患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