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50条举措力挺机器人


  东莞50条举措力挺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我们东莞要抓住机器人产业这个‘牛鼻子’,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变。——— 东莞市副市长贺宇
 
  东莞市政府每年的“一号文”都是工作的风向标,今年的“一号文”《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1月26日发布,以50条创新举措力挺东莞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行市的决心。在去年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互联网+”万众创新之后,“智能制造”被视为下一个风口,东莞此时发布目前全国最全面、最系统的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力争2020年该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将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副市长贺宇解读,东莞把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
 
  背景
 
  制造业立市 机器人“撑腰”
 
  东莞为何要花大力气发展机器人产业呢?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影响,传统制造业面临不少困难。《意见》指出,东莞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的新常态,面对传统动力减弱及区域竞争加剧,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而机器人产业就是东莞“促进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的重要一环。
 
  制造业大市转型盯准机器人
 
  “大家知道,制造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脊梁,制造业升级是东莞经济转型的关键。‘中国制造2025’指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我们东莞要抓住机器人产业这个‘牛鼻子’,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转变。”贺宇进一步解析,东莞发展机器人产业,能够适应智能化制造趋势加快东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产业,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这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正如贺宇打的比方,机器人产业集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制造业大市,东莞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65%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国内率先大规模实施“机器换人”计划,率先强力推进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先发优势,成为国内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东莞市将加速引领东莞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人口红利向机器人红利转变,全面增创东莞制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增添更大的动能。
 
  以“机器换人”为抓手实施智能化改造,成为企业应对的重要手段。东莞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介绍,2014年以来,东莞市政府启动“机器换人”计划,截至去年底企业申报项目达1262个,总投资超100亿元,预计可减少用工7.1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0%,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65%。
 
  叶葆华说,这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用‘机器人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引导东莞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目标
 
  年增长30%
 
  《意见》明确了东莞机器人发展的目标,2020年,构建起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聚发展、配套链条完善、公共服务齐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链,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和服务领域,东莞建成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行市,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从数据指标上看,2020年东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0%,带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超过55%和45%。在推广应用上,工业机器人在电子、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行业普及应用,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初步应用,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提高到120台以上,国产机器人本地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其中莞产机器人本地市场占有率超过25%。
 
  《意见》要求东莞的机器人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建成一批机器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部分关键零部件研发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研发经费支出占该行业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4%。同时产业配套链条也要趋于完善。建成2-3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和10个智能装备特色产业基地,集聚一批机器人自主品牌和知名系统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机器人产业名牌产品,形成覆盖本体、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系统集成等较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体系。
 
  发展“四众”平台支持技术创新
 
  第31条:发展“四众”平台支持机器人技术创新。
 
  解读:技术创新既要靠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也要集众智、汇众力,重视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力量。一号文提出除了发挥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作用之外,还要发展“四众”平台支持机器人技术创新。前不久,全省“四众”平台建设推进工作会在我市召开,东莞获批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东莞将借助“四众”发展的东风,大力支持机器人技术创新。例如,支持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与大连机床集团联合建设国家级智能机器人众创空间,引进一批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又如,重点建设机器人科技众包平台,充分汇集众智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解决方案。
 
  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最高奖500万元
 
  第4 4条:把机器人领域里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的高层次人才以及广东省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作为我市招才引智的重点对象。
 
  解读:上个月,东莞出台了《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等九大人才政策,着力栽好适合各类人才发展的“梧桐树”,目前已引进了李泽湘、李国民、庄德津等一批“金凤凰”。接下来东莞将把机器人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重点引进对象,给予配套资助、启动经费、教育入户等优惠扶持。比如,对于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将按国家资助的1:1至1:2的比例配套资助资金;对创新科研团队,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立项资助;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的扶持和奖励。
 
  官方表态
 
  A 机器换人是“提升人”而不是“淘汰人”
 
  “机器换人”,虽然有利于缓解企业缺工的现状,也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工艺,但是否会间接导致一些人下岗、失业,这个问题,一直都是“机器换人”浪潮里关注的焦点。贺宇在发布会上讲了个故事,麻涌的超盈纺织,是一家做内衣面料的企业,原来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机器换人以后,1名工人可以同时看护7台机器运作,“我们调研的时候,看到一名员工一边喝茶一边看守机器,如果哪一台机器出问题了,机器可以自动发短信通知他。”这样人可以避免枯燥的重复劳动,人的劳动价值和质量都得到提高。
 
  “机器换人是‘提升人’而不是‘淘汰人’。我们不仅对于高端的特色人才要以500万元的重金鼓励引入,对于操作机器的人,也会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贺宇表示,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人的解放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机器换人”之后,应用、销售机器人的企业对于员工需求不仅会大幅提升,对于工人的水平、素质、技能也会大幅提升,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于现代工人是一种帮助和提升。
 
  B 企业工人绝对数量不会减少而是保持稳定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机器人的应用对于就业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向服务业转岗、向本企业培训,就会得到很好的消化。东莞企业已经通过广泛的培训,使现有工人有能力使用、维护机器人,让这一批劳动者成为一批技术型人才。“机器换人之后,企业工人的绝对数量是没有减少的,是保持稳定的。”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也表示,“机器换人”更多的是运用于新增产能,“总体而言,机器换人对人的数量需求总体上可能会下降,但对人的素质要求会更高。”“东莞机器人产业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人才。”贺宇最后说,创新、维护、研发人才的数量有多少、素质怎么样,将决定东莞机器人产业能走多远、走多高。
 
  专家
 
  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商学院副院长黄亚生教授
 
  当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机器换人是转型最好出路
 
  “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东莞,实施‘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化工厂,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出路。”黄亚生教授刚刚完成了对东莞智能制造产业的调研,了解到德尔能、信易电能机械等中小型企业,都通过机器换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这是适合东莞的发展路径。他认为,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赶超战略”,中国几乎重构了全球工业格局,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
 
  “然而,未来科技创新环境对中国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无疑,这是一次真正依循生产力内在逻辑,以创造性为最终价值的变革。这一变革有可能颠覆既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让压低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不断扩大产能、依赖外需的‘中国模式’的优势尽失。”黄亚生认为,此次变革需要我们对创新方式、组织、过程和方法进行创新,即对“创新的创新”,而东莞作为“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缩影,率先推进“机器换人”,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黄亚生同时赞成“众包”的做法,东莞企业在进行技术升级期间遇到的技术难题,可以通过外包给科研机构的方式寻求解决,有助于提高东莞本土智能制造的水平。
 
  机器人产业
 
  要发展什么
 
  商业领域:智能机器人产业也可以搞众创,企业对于机器人产业升级的问题可以众包
 
  技术领域:除传统的工业机器人,东莞机器人的家族将更加多元化。将重点发展智能代步、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健康照护、教育娱乐、特种检测等“家政”服务机器人产品,其次“机器人医生”也将兴起。还将发展针对危险场合及特殊行业的如无人机、无人艇、电站检测维护机器人、救灾机器人等,并积极布局发展下一代机器人。(来源:南方网)
 
上一篇:进入2016年东莞空气质量大幅好转
下一篇:大朗基本完成对毛织生产“织片”环节的“机器换人”普及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