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十二五”时期东莞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指标任务

 
图为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广州友谊剧院上演
 
  “十二五”时期东莞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指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东莞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实力逐步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93.9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83.5亿元,增长了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4.1%扩大到4.82%。
 
  市文广新局局长陆世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动我市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工作中,全市文广新系统坚持以文化名城建设为统领,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提高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主线,奋发作为,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四个名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东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有力
 
  “十二五”期间,东莞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有力,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建设态势良好。文化产业园区方面,建设了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塘厦东八音乐创意园区、凤岗婚庆文化产业园、寮步莞香文化产业园、东莞艺展中心、东莞动漫城等13个文化产业园区,认定了两批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企业。
 
  目前,全市印刷企业共3200多家,企业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市印刷产业工业总产值340多亿元,居全省地级市第一。2015年,东莞金杯印刷有限公司“书刊数字化环保印刷升级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2015入库项目”,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斯道拉恩索正元包装有限公司获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认定,金杯印刷、天元印刷荣获省“十大最具竞争力企业”称号,石华堂纸品、虎彩印艺荣获省“十大诚信企业”称号。
 
  陆世强表示,接下来要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落实《莞香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整合清溪、大岭山、寮步、东城等镇街的莞香资源,促进莞香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水乡特色经济区产业发展,利用水乡丰富的“非遗”资源,培育发展“非遗”文化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深化
 
  “十二五”时期,东莞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成功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城市。实现了各镇(街)文广中心达省“特级文化站”和各村(社区)文化设施达“五个有”标准,实现了公益电影数字放映和“广播电视渔船通”,完成了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2015年,东莞建成了市民艺术中心,成功入选全国数字文化馆地市级试点城市。长安镇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塘厦打工歌曲创作基地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单位。全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年完成公益培训303场,公益演出1142场,播放公益电影9955场,受惠群众达380多万人次。
 
  陆世强透露,今年将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重点,以推进国家标准化试点建设、国家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为抓手,加强示范区后续建设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艺精品创演有序推进
 
  用“硕果累累”四个字来形容“十二五”时期东莞在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毫不为过。
 
  文艺精品创作方面,推出了一批具有东莞地方特色、在国内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如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音乐作品《百年一梦》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钢的琴》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爱上邓丽君》获第五届韩国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最高奖DIMF奖,音乐作品《中国梦》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原创歌曲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
 
  陆世强指出,文艺创作要突出本土题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继续保持领先水平。要加快推进电视剧《袁崇焕》和电影《我是英雄》创作拍摄和市场营销工作等。
 
  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加强
 
  “十二五”时期,东莞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有效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扎实推进,完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指标任务。
 
  2015年,完成可园博物馆陈列改造,推进海战博物馆基本陈列升级改造、东莞展览馆陈列展览调整优化。开展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研究,策划《东莞地域历史文化丛书》,出版《袁崇焕集》、《东莞历代碑刻选集》、《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和《龙眼志》等书籍。完成了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推荐了18个项目,入选了6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前列。
 
  此外,设立了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扶持发展民办博物馆,2015年安排130万元扶持尚正堂莞香文化博物馆等7座民办博物馆建设,目前全市民办博物馆有25家,居全省前列。
 
  陆世强表示,接下来要重点抓好“两大创建”,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上下功夫,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提高版权产业化水平。(来源:东莞时报)
 
上一篇:《今日莞事》栏目开辟“两会”民生微信墙
下一篇:东莞目前难以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养老一体化服务需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