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莞货质量品牌要用工匠精神
打造莞货质量品牌要用工匠精神
3月3日媒体报道,东莞近日成功获得“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在品牌建设上,全年名牌获评数及有效名牌总数均居全省第三,虎门、长安获“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称号。今年东莞还将启动2016年(第五届)市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并推动服务业纳入省政府质量奖评审范围。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东莞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打响莞货质量品牌”的目标,获得“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称号无疑为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心针,东莞作为一个有强大制造能力的城市,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和大岭山家具等区域品牌都是东莞的传统优势产业。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产业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质量不稳定,大量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二是产业技术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三是经济增长仍属粗放型的特征,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等特征未改变。
如何破解这些困境?东莞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机器人智造”计划,机器人生产线具有超稳定性和精细化,其实正是打造莞货质量品牌的一个绝佳的契机。如何根据食品、服装、家具、电子等各行业各企业的实际需求,突破和修正机器人的技术,也是这一计划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市场竞争日新月异,莞货质量品牌还对创新提出了要求。一是企业家微观层次的创新,通过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全面创新,从创新中寻找新的商业机会,在获得创新红利之后,继续投入、促进创新,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宏观层次的创新,在适应需求的前提下,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政府通过扩大技术含量高、集约程度高的产业比重,使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打造莞货质量品牌的关键还在于工匠精神。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工匠精神”一词。4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也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建议——完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和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精耕细作的工匠。结合目前东莞专业技工缺乏的现状,这对政府的教育布局、师资培养和职校技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工匠精神落在劳动者个人的层面,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这则需要企业树立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使之成为经营者和员工上下共同的价值观。
上周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发布了《2015年会员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也印证了“机器人智造”大潮下企业对于精耕细作工匠的需求这一观点。报告中称,受益于“机器换人”等政策,受访企业自动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用工有所减少,受访企业表示,如果未来增加用工人数,将偏向于技术工人。受访外商们还表示,成本增加和研发人才缺乏是阻碍其发展的两个主要原因。
上周还传来消息,从3月1日起,全面开展非本市户籍职工在莞就读子女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参保范围为在该市就业并连续参加本市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满1年以上的职工,其非本市户籍且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积分入学的子女。试点两年多,外来工子女在东莞参加医保终于正式实施,这是东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但记者也注意到,省内的深圳、佛山、惠州、江门等城市早已先行一步,在保障外来务工者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东莞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上,东莞还应更有所为。(记者 郭文君)((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预测:东莞民营医院将成医生“走穴”首选对象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