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早晨8点多,首都大酒店锦云餐厅。
 
  “‘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一谈到这个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热词,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同桌用早餐的代表立马碰撞出观点的火花。
 
  “国内消费越来越火,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去国外买电器、小零件?”卢馨代表首先抛出话题,“看起来买的是产品,实际上是认可人家的‘工匠精神’喔!”
 
  “比如说,德国那个药盖子,瓶盖轻轻一撕就开了,不费劲很方便。还有日本一种洗碗布,去油的确很容易。一个小细节就体现了工艺和品质。”
 
  “专业、精益求精为客户提供好产品,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供给侧改革也需要!”她说。
 
  “这个我太有感触了!”梁凤仪代表接过话头,苹果手机对完美的追求就是个例证,“追求完美,一丝不苟,我们的企业需要学习这种精神。”
 
  刚刚还较为沉默的陈瑞爱代表放下手中的汤杯,加入话题。“大家以为做农业不需要‘工匠精神’,其实恰恰相反。”她说,“做农业没有三五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和坚持,就很难做强。”
 
  “对于农业,耐心、专注、不投机取巧、持之以恒才能造就品质。”陈瑞爱代表若有所思地说,“好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不会停止追求进步。”
 
  ……
 
  40多分钟过去了,大家一边用餐一边热烈讨论,话题一直从淘宝海外购到出国海淘潮,从瑞士手表到日本电饭煲、从产品端改革到制度建设。
 
  “我们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了,未来要做制造业强国。怎么做?依我看,要培养更多技能过关、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梁凤仪说,“他们是精工细作产品的第一道‘把关人’。”
 
  “这几年我一直在建议加强技工技能建设,今年我还会继续支持。原来那个八级技工政策就很好,现在应该重新恢复起来,传帮带、搞创新。”她说。
 
  卢馨接上话茬:“政府和企业家也要有‘工匠精神’,要对未来趋势有预见性,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人均收入达到什么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提前做好相关布局。”
 
  一两位代表用餐结束离开,两三位刚来的代表又加入热烈讨论,大家观点碰撞,热情交流。
 
  一张“小饭桌”,代表们你言我语。这里又何尝不是建言献策,共商国是的“大舞台”。(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东莞已初具高科技城市的雏形
下一篇:东莞未来将大量招商引资、招商选资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