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靠自主品牌漂亮转型
东莞靠自主品牌漂亮转型
过去,人们一谈到东莞,除了马上想到“世界工厂”,马上还会想到“代工”、“企业倒闭潮”等名词,但是现在,有的标签正在褪色。
据统计,东莞去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6亿部,占全球市场份额17%,即全世界平均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是东莞生产。盘点去年中国手机市场份额的前五名,来自东莞的品牌就占了三席。不知不觉,东莞俨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产业基地之一。
这一波漂亮的转型,东莞靠的不是代工,而是自主品牌。东莞重点打造的松山湖,在坊间更是有着“小深圳”的美誉。
作为外向型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之下,东莞靠什么开启了这一波漂亮的转型?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不能把目光局限在东莞,而要有更宽广的视野。
很多人认为,东莞的屹立不倒,得益于身边有广州、深圳两位老大哥的给力带动,但这个判断只能解释短期现象,还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东莞经济的独特价值。
要回答这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把东莞与珠三角的另一座城市珠海进行比较。上世纪80年代初,珠海与东莞的底子相当,一个是刚与中山县分家的“愣头青”,另一个则是隶属于原惠阳地区的农业县,但二者身份有别。
作为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的经济起步要比东莞更早,其政策优惠更是东莞不可比拟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显贵身份,让珠海很早就具备了高远的眼光,一开始便立志于做一个宜居的旅游城市与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作为一个农业县,东莞要资源没资源,要政策没政策,要资本没资本,要发展经济,只能从最脏最累的事情开始。但是东莞人心态好,干劲足,愣是鼓捣出一套所谓“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独特模式,20年后成就其“世界工厂”的地位。
而同一时期的珠海,则在城市发展定位上举棋不定,没有像东莞以及隔壁的中山、江门那样大力发展加工业,而是把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旅游与高新技术产业上。因为起点太高、时机不对,珠海的高端产业一直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也迟迟没有做上去。
到今天,东莞凭借过去30年的制造积累,沉淀下大量的人才、资本与技术,终于可以自立门户,朝着自主创新的路子上迈进。
东莞的经验让人们意识到,经济发展的起步低一点没关系,只要坚持对外开放,保持竞争与学习意识,一样可以掌握技术,实现自主创新。
东莞与珠海的对比,则揭示了另一个更为普遍的经济现象:工业化几乎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起步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佳之路。没有充分的工业化作为基础,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蓝图就显得有些超前了。
站在今天的成就回望过去,东莞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在城市定位上,东莞既不是中心城市,也不是港口城市,更没有条件成为金融城市、科创中心,实业才是东莞的根与魂,才是东莞在广深经济走廊上的比较优势。东莞的城市战略应该始终围绕着如何服务实业来展开,这首先需要一个平稳健康的房地产市场,警惕游资炒作引起房价过度上涨、对实业形成排挤效应。
其次,东莞应该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地铁线网、科教文卫、市容市貌等方面缩小与广深的差距。如此,东莞既能更好地承接广深的产业溢出效应,又能更好地整合32个镇街的资源,尤其是可以通过地铁线网做强中心城区,发挥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做强本土服务业。
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地铁)是继高速公路、高铁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经济增长点,中央与省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东莞应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再一次升级,巩固东莞经济的转型成就。(来源:南方网)
下一篇:黄江国家农业公园被纳入2016年东莞市重大项目预备项目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