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东莞理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进展公布

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东莞理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进展公布
 
  综合排名升至344位,较2015年进位62名;理工类排名升至126位,较2015年进位19名;2015年科研总经费首次突破亿元;首批45位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到位;11个学科科研重大项目启动实施;7个专业纳入一本招生……4月18日,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最新工作进展。这也是东莞理工学院自启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向社会交出的首份工作进展清单。
 
  2015年9月,自东莞吹响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集结号以来,东莞理工学院面向全球广纳英才。截至目前,该校有45名高层次人才加盟,包括3名双聘院士、2名特聘教授(院士)、2名长江学者、3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1名美国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7名学科领军人才、27名学科骨干及博士等。与此同时,该校同步挖掘现有师资队伍里的高层次人才,并遴选出校内首批符合高层次人才岗位的18名教师,加盟“高才”团队。
 
  在科研创新方面,该校制定出台《东莞理工学院关于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等系列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2015年,该校科研总经费首次突破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
 
  此外,东莞理工学院成立了科技创新研究院,组建管理服务团队,进驻松山湖大学创新城,首批建设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3D打印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子散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生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先进飞行器制造技术研究所等11个项目平台。强化与西门子、华为、深圳智汇谷集团、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北航东莞研究院、横沥镇等的对接合作,切实加强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建设。
 
  创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伊始,东莞理工学院就明确定位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建成理工类应用型大学。为此,该校尤其注重强化理工科学科建设。该校今年共有36个本科专业招生,计划招生5300人,其中理工科学生占全部招生计划数的60%以上。其中7个专业首次进入省内一本招生,这7个专业均为与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理工类专业,计划招生超过1500人。
 
  与此同时,东莞理工学院今年将停招日语专业,缓招今年新获批的投资学、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据介绍,该校日语专业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生有117人。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理工学院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瞄准国内外理工科发展前沿,调整优化学科和专业,大幅提高理工科学科专业比重,凸显理工科优势特色。到2017年,理工科专业集中度达60%以上,到2020年,理工科专业集中度达70%以上。因此,今年学校决定停招1个文科专业,缓招2个文科专业。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2015年11月,省教育厅与市政府签署《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框架协议》,依托东莞理工学院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2016年已落实基地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106名。此外,学校还获法国国立工艺学院授权开展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
 
  为激活全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活力,该校出台了允许和鼓励教师在岗离岗创业的系列举措,推进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在岗教师朱君成立的东莞市某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生产中小型精密成套设备和工艺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年产值近2000万元,已在新三板上市;离岗教师卢盛林成立的东莞市某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机器视觉光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视觉解决方案及服务,年产值达2亿元。
 
  另一方面,该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成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基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扶持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目前该校学生已成功孵化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3D打印设备的“东莞市彩越三维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更便利、更快捷新型购物解决方案的“东莞市服务一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
 
  今年,“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首次走出广州,由东莞理工学院承办,5月20日至22日将进行终审决赛,届时全省100多所高校、450多个优秀项目、2200多名创新创业精英汇聚松山湖校区,竞逐金奖,深化交流,争取落地,为推介东莞创新创业环境、促进该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良好契机。
 
  时隔半年,东莞市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到2017年,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理工类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到2020年,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和同类学科前列;到2025年,建成一批综合实力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同类学科前列、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理工科和理工类学科,有力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放置到整个战略的时间轴中,目前东莞刚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高水平大学的群雄逐鹿中,东莞又该如何发力,我们从学校建设、服务创新和人才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梳理。
 
  2015年9月14日,广东省政府举行“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共建”协议签署仪式。与东莞理工学院同时拉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序幕的还有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位于佛山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根据省市共建协议,3所地方理工科大学将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迈进高建“快车道”,超常规发展。
 
  东莞理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同是作为地方“双非”高校(非985非211院校),这是他们的共性。“高建”过程当中,它们在服务地方创新发展,为地方及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方面,又有哪些特性呢?
 
  南方科技大学定位于创新型大学,着力提升对广东省及深圳市重点行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今年初,相关数据显示,历年千人计划落地高校而言,其以引进38名千人计划人才的成绩位列高校前15名,表现十分抢眼。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则聚焦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需求。
 
  坐落于广深走廊的东莞,东莞理工学院则定位于应用型理工科大学,力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领域新型学科专业,大幅提高理工科学科专业比重,凸显理工科优势特色。
 
  具体在落实上,东莞理工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校一开始就制定了“协同培养”计划,包括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企多方合作等。当然,做好服务,首先需要了解东莞经济真正需要什么,东莞企业真正需要什么。
 
  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董福荣说,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不是喊口号,也不是以学校的建筑的数量、教学设备的数量去衡量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最为关键的是有国际化的视野。这种国际化的视野,需要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良好的师资力量,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二是投入的力度,相比香港高水平大学的建立,其投入是巨大的,完善的资金链是软硬件建设的根本;三是良好的学风、教风的营造,诸如日本一些外国的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养很高,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长时间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学问探讨,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
 
  服务创新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导向和基本原则。记者探访相关协同培养成功范例,发现在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中,都存在共性——将高校对技术的高度敏感充分融入到市场中来,实现共赢发展。
 
  尚鑫新材的前身是东莞市尚鑫纸业有限公司,离型纸是其核心产品,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100%。公司每年营业收入占比的8%至10%投入科研,正申请高新技术入库。近期尚鑫新材已经启动了与华南理工大学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的共建工作,在技术上谋进步,欲打造新材料行业平台,争做离型材料的先驱者。
 
  尚鑫新材董事长江敏说:“作为企业,我们了解市场的需求,但是我们并不精通于研发、技术,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新兴行业市场的变化太快了,往往需要不断实验和研发,才能有成果,若我们没有把握好时机,市场的契机瞬间即逝。”
 
  在江敏看来,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希望直接利用高校研发出来的相关科技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的生产里。
 
  美国液态金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Thomas Steipp本月15日在东莞参加了非晶技术交流研讨会,他在会上表示,此次东莞之行,他对东莞有如此浓厚的科研氛围印象深刻,他感觉中国非常专注于工业制造,而且对设备和研发能力印象深刻。同时,他也发现中国的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大学能够联合在一起研发技术,推动技术的商业应用,达到很好的效果。
 
  业内人士认为,东莞理工学院建立高水平大学不能停留在同一位置上寻找发展,东莞要寻找自己的特色之路。
 
  董福荣说,德国的高校办学方式值得东莞学习,虽然德国出名的高校并不多,但是德国办学呈现规划化、合理化。在体制方面,德国办学的体制非常醇熟,拥有多个规划化的章程;高校在教学方面,跟当地的产业结合非常紧密,高校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推手。东莞理工学院可以仿效德国的高校,基于东莞的制造业基础,从师资、课程、专业多个方面与东莞的产业相对接,服务东莞的经济,“按照这样的办学方式,我相信东莞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在3—5年内就可以看到成果。”
 
  在本地产业与高水平大学融合方面,董福荣提出了三个方向的融合:一是高校为企业输出人才,为企业做人才储备;二是企业的技能性、研发型高管为高校学生进行技能性的培育;三是,高校科研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高校的科研成果最容易站在潮流的尖端的。
 
  松湖华科成为东莞唯一一家获批免税优惠的国家级孵化器,也是科研合作的典范。松湖华科董事长张国军是从大学教授到院长的转变。
 
  张国军认为,虽然如今企业发展起来了,其市场销售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在增强,但是企业仍是缺乏成型的科研能力、技术能力,这样就非常需要高校,乃至科研所的支持。“从产业化的角度来说,东莞内在层次亟需改变,然而我们观察到东莞很多制造型企业常见的是‘老板+工人’的形式,这种搭配比比皆是,本科、研究生在企业的人才构成中基本上是凤毛麟角,这种单一的人才结构亟需调整。”张国军说。
 
  在张国军看来,东莞以外向型的经济为主,人才结构亟需进一步的改善,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跟其他城市相距甚远。譬如,武汉800多万常住人口,在校大学生有140万人,占比17.5%;而东莞这10多年来,东莞800多万常住人口当中,60%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凭。
 
  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共有高层次人才7.5万名,其中博士以上学历人员1300多名,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2名。
 
  2015年东莞市新增省级创新科研团队4个,总数达26个,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累计拥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共26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7名。全市高层次人才(包括硕士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副高级”以上的高职称人才、以及技能等级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数量达7.5万人,总量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借助东莞理工学院成为我省首批重点建设的五家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之一的契机。东莞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15万人,比2015年翻一倍;省级创新科研团队达到45个;“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以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以上。
 
  “东莞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低文凭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东莞的需求,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推进东莞人才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对东莞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张国军说。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教授林江认为,在整个城市升级中,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协调产业的创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才是最为关键的要素。目前,东莞的人才结构偏向低端,东莞要实现产业升级,人才的培育是重中之重。
 
  在培育人才方面,高水平大学的建立有利于改善人才的结构,首先,根据东莞的产业特点,培育和引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人才,为东莞的企业和城市发展所用;其次,高水平大学的建立,有利于人才的整体布局,这样的布局可以吸引大量研发机构、专业机构进来,这样企业自然会跟进来,才能有效保持城市的活力。(来源:南方网)
 
 
 
上一篇:桥头为全镇24间幼儿园进行免费体检
下一篇:美国精英高中联盟为东莞生们讲解留美事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