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人行道上设自行车道,有名无实”

  截至2013年11月,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75万多辆。而且,我市的机动车以每天近1000辆的速度增长,给城市交通和空气质量带来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不少市民反映,我市公交车主要覆盖各大主干道,还存在不少“盲区”;同时,专用自行车道比较缺乏,公共自行车系统还未建成,导致市民可选的出行方式不多,有条件的市民往往选择购买私家车出行。

  针对这样的情况,多名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建议,我市应加大自行车道的建设,同时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为愿意骑自行车出行的市民提供良好的条件,并鼓励更多人采用这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现状】 行人、自行车、汽车互相抢道

  2010年,市城乡规划局制定《东莞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为市区的自行车交通提出解决方案,计划最快于2012年,在市区范围内新建25条自行车道,并使市区各主干道自行车道串联成网,市民骑单车可轻松游市区,同时满足上下班的“低碳体验”。

  但是,在今年两会期间,仍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设自行车道的建议。代表和委员们普遍希望加强专用自行车道的建设,并加强对自行车道的管理,确保自行车顺畅、安全通行,以此带动更多的人骑自行车出行。

  市政协委员袁世豪说,目前,我市不少交通道路没有设置自行车道,导致自行车与机动车抢道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使道路通行缓慢,而且很容易发生事故。

  对已建成的自行车道,袁世豪觉得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市区在一些人行道上设置自行车道,“似乎是为解决自行车安全行驶,但实际有名无实。”他说,因为无人管理,机动车停放、占道经营、堆放杂物的现象屡见不鲜,使自行车道无法使用。此外,在人行道上设置自行车道,又容易发生自行车和行人抢道的情况,给行人的安全带来隐患。

  对于市政协委员反映的情况,昨日,记者现场走访了市区的几条道路,查看自行车道的情况。在三元路与元美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记者看到,不时有自行车、电动车在机动车道边缘疾驰而过,有开车的市民表示,这样的情况非常危险。“自行车在路边行驶,实际上差不多占用了一个车道,开车要小心翼翼,也成了堵车的一个原因。”

  而在三元路两侧与元美路的东侧,都有高出机动车道的人行道,上面有专门用双白线划出的自行车道,但是,行人与自行车并不是“泾渭分明”,行人经常在自行车道上行走,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则要不停地小心躲避行人。元美路西侧的人行道上情况更糟,不仅没有专门划定自行车道,还停满了各种小汽车,其中一些车辆甚至停在人行道的中间,最窄的地方仅能容一人通过,自行车更是难以顺畅通行。

  【建议】

  取消人行道上的自行车道,建设专用自行车道

  这样的现状并非没有解决之道,甚至在东莞就有现成的样板。袁世豪说,在莞城的运河西路和运河东路,自行车道的情况就很好。“在机动车道旁辟出一条自行车道,还用标志把机动车道隔离,在交通路口的地面还有‘推车通行’的提示”,这样的做法,也确保了市民在自行车道的行驶安全。

  袁世豪还主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他说,在杭州,当地在机动车道旁设自行车道,还在交通路口设帐篷,让骑车人遇到红灯停车时避免太阳晒或雨淋,这样人性化管理,使骑自行车的人都愿意走自行车道和听从红绿灯指挥。

  因此,他建议,应取消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道,改为在条件容许的机动车道旁边设置自行车道,并与人行道加以隔离,同时设置更多的便民措施。“宁可店铺前的人行道稍窄些,也要保证安全”。另外,他还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加强管理,严厉禁止在自行车道停放车辆、堆放杂物、占道经营等行为。

  与此对应,也要加强机动车道的管理,严禁自行车走机动车道,与汽车抢道,造成道路拥堵和安全事故。

  【部门回应】

  将积极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建设

  市城乡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09年,该局编制了《东莞市区自行车专用道近期实施规划》,规划近期建设自行车专用道77.45公里,共涉及20条路段。目前,我市已经建成9公里的运河路自行车专用道,其他路段也已纳入绿道工程进行规划建设。

  2009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建设,编制了《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计划于2010-2020年,建设总长约2263公里的绿道,形成结构合理、衔接有序、配套完善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网络系统。截至2013年11月,我市已建成绿道里程950公里以上。

  对于自行车与人行道“混淆不清”的问题,市城乡规划局表示,将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推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2011年,该局牵头制定了《东莞市城市与社区绿道分类建设标准》,要求在基础条件合适的地段,建设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分离的慢行道。例如,在东城万达广场周边,将新建的3条道路都将有自行车专用道。记者 蒋鸿昌

 

 


上一篇:企业大佬提出,老板走佬应由政府埋单
下一篇:刘宇星:将东莞火车站 打造成一类铁路口岸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