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艺术家杨之光5月14日晚病逝
著名艺术家杨之光5月14日晚病逝
见到黄泽森的时候,是昨天中午,他正要去广州。自从14日晚上得知老师杨之光去世的消息后,黄泽森再也睡不着,杨之光对他的爱护和教导的往事,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他眼前浮现。
黄泽森上个世纪70年代就读于广州美院,师从杨之光学习人物画,并结下了40年的师徒之情。在黄泽森的印象中,杨之光与东莞有很深渊源,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来过东莞写生,此后多次来东莞,在群艺馆、虎门、可园都举办过展览。
杨之光一向很重视东莞的美术发展,也很清楚东莞在美术界的位置,并致力于用学术的高度将东莞、广东美术带上正道。在与黄泽森的过往中,杨之光不仅大力支持其筹办岭南画院的建设,也非常重视东莞青少年的美术教育,以其姓名命名的“杨之光美术中心”也由黄泽森拉来东莞落户……
著名艺术家杨之光于5月14日晚在广州逝世,享年86岁。他1930年出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1949年师从岭南画派高剑父,1950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接受徐悲鸿、叶浅予、董希文等老师指导,毕业后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教授、系主任、美院副院长,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杨之光是20世纪新国画运动以来现代人物画形成的重要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石鲁像》《浴日图》《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
声音
东莞艺术界眼中的杨之光
杨之光作为岭南画派的弟子,对东莞美术界影响很大,对岭南画院有过大力支持,其杨之光美术中心也留在岭南画院里面。他也培养过很多弟子,东莞有很多他的弟子,黄泽森就是他的入门弟子。
——东莞市文联主席周汉标
杨之光先在美术教学上,严谨创新,因人施教,赢得桃李芬芳。近几年引进来莞的杨之光美术中心,也是先生关注岭南画院的发展,为东莞画坛培养更多的生力军而不遗余力。
——东莞市书协主席黄品功
作为师长,他培养了很多传承中国人物画的学生,这些学生对他的中国的艺术思想、创作、目标都进行了探索和发展。杨之光的绘画原理是适合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具有引领方向的作用。其教材、方法,一举一动都能在国画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岭南美术馆馆长叶向明
他大量的不朽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他的逝世是中国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名字将在中国美术长河中永垂青史!
——《东莞书画》主编熊曦
杨之光老师,我们接触比较多,他没有半点架子,非常和蔼可亲,我们都喊他“杨爷爷”。他也会指导我们教学,但大多数时候是说个大方向,让我们去探讨摸索。听说他离世,我感到很震惊,以后再也没有这样一位像父母一样的老师了。
——东莞杨之光美术中心主任黄文斌
“你们抬也要 把我抬到东莞去”
“杨老师于东莞是有很深的渊源的,他从1962年就带广美师生来东莞群艺馆展览,并写生,此后多次来东莞,尤其近几年,他的人物画在虎门、可园等地方都展览过,东莞的收藏界有其大量的作品。”杨之光的入门弟子黄泽森说,杨之光的作品非常丰富,风格接地气,又富有中国环笔墨精神,具有较高的学术高度,因此深受东莞收藏界、艺术界欢迎。他影响了东莞一两代人,尤其在美术传承发展上,在如何将美术融入新时代上。
2008年之前,黄泽森在筹办岭南画院之时,杨之光再次给予了大力支持,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黄泽森记得,当年他找杨之光题写“岭南美术馆”馆名的时候,杨之光一口就答应了,并且一口气写了5张。“他说他很喜欢写这个名字,让我好好比对,选择一张最好的,还让师母鸥洋帮忙挑选。”黄泽森说,杨之光一向很重视东莞的美术发展,此后岭南画院举办两周年纪念活动时,他邀请杨之光来,他也毫不犹豫答应了,而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是很好了。“他说,‘东莞我不能不去,我身体不好,你们抬也要把我抬过去’。”
关注东莞青少年的美术教育
1976年,杨之光的《中国人物画画法》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就是由黄泽森协助编辑的,并在东莞印刷厂印刷的。
“这是广美的第一本人物画教材,学生人手一册,不久后,第二版、第三版不断出版,并在全国发行。”黄泽森说,杨之光不仅在美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美术教育上影响也巨大,他不仅写了诸多的学术著作和美术教材,还常年活跃在美术讲坛上。
在东莞的杨之光美术中心就是由岭南画院主办的,以杨之光命名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2008年,黄泽森筹办岭南画院之初就在这方面跟杨之光协商,杨之光也是一口答应了下来。
“他非常关注东莞青少年的美术教育。他总是说,他晚年最喜欢的就是做青少年的美术基础教育,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美术基础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黄泽森说,尽管杨之光身体不好,但还是在其女儿的陪同下来过杨之光美术中心几次。
而在杨之光美术中心的教师黄文斌印象中,杨之光没有半点架子,非常和蔼可亲,因此中心都喊他“杨爷爷”。他每次来该中心指导老师们教学,以大方向引导为主。
是中国人物画的一面旗帜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黄泽森和许多青年人物画家一样,面临着生活和艺术的两难境地,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然而对黄泽森而言,让他至今感到庆幸的是,杨之光写信给他,要他坚持,还用了鲁迅的一句“只研朱墨作春山”的诗勉励他。“真正的导师不光是在学业上,绘画技术上指导你,而当你遇到迷惘的时候,能在方向上引导你。”黄泽森说,杨之光晚年尽管身体欠佳,仍非常关注美术界的发展,每次两人见面聊的都不是家常,而是关于美术界的种种。
自从黄泽森成为杨之光的弟子后,就一直受杨之光的爱护,两人之间不仅有大量的通信,黄泽森每次办展什么的,都能得到杨之光的大力支援。半年前,杨之光听说广州美协要给黄泽森拍摄电视专题片,杨之光就说“我一定要讲话”,并专程出境讲话,为黄泽森加油鼓劲。“当时他身体很不好,我就有预感……”黄泽森说,同样是在半年前,杨之光的大型个展在广美举办,可惜自己当时在国外,没能回来参加,现在很后悔。
“杨老师是中国人物画的一面旗帜,是领航人,他50年代至今每个时代都有经典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将中国画时代化,让国画艺术走向更高的高度,引起我们很大的思考。”黄泽森表示,杨之光的著作、创作、思想,乃至教学经验等都值得我们晚辈去整理总结。思考总结和传承弘扬杨之光的艺术遗产,是纪念杨老师的最好方式。(记者 沈汉炎)(来源:东莞时报)
下一篇:贺宇看望慰问驻图市援疆干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