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区

横沥藏着一座“牛行展示馆”

  横沥藏着一座“牛行展示馆”
 
  横沥镇北环路新四派出所对面的牛庄中,藏着一座朴素的“牛行展示馆”,展示馆后面便是著名的横沥牛墟,依旧保持着400年来的方式交易着。
 
  展示馆里面有五头牛的标本、有牛车、婚车,有农耕时代的各种农具,以及随处可见的与牛有关的书画和图文解说,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牛文化的发展历程、横沥农耕时期的社会生活,横沥400多年的牛墟文化等。通过展览,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牛对横沥的重要性,也能体会到横沥人对牛的感情。
 
  目前展示馆正在重新修建,该馆馆长范建明表示,修建后的新馆将更名为“牛文化展示馆”,并修缮展品,增加视觉声效和添加影视资料,更加有条理、立体地展示牛文化,尤其是横沥400多年的牛墟文化。
 
  走进展示馆,很多人便被大厅左边的五头牛标本吸引住了,这里水牛、奶牛、牦牛各一头,大小两头黄牛。几头牛标本非常完整,牛标本除眼睛外,都是整头牛的各个部件组装而成,其中身体由一整块牛皮制作而成。在展示馆工作人员李娟的指点下,记者才发现,原来这几头牛的肚子下有隐约可见的缝纫痕迹。
 
  陈列于最前面的是一头套着曲木、拉着笨重牛车的水牛,牛车用实木制成,全长三米多,车轮外圈用厚厚的铁皮紧箍着,车轮两边则布满密实的圆形钉,整车估计有上百斤重。
 
  牛车是横沥镇过去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农忙时节,在乡村泥泞的土路上,老牛拉车是个很亲切的形象。如今这样的牛车估计只能在影视剧中才能看到了,或许是因为少见,几个参观的小孩非常兴奋,总想爬上去骑一下。
 
  展览中还有许多过去的农具,如木质结构水车、手动打谷机、各种牛具,田间送饭的竹篮等,他们和这架笨重的牛车,一起反映了农耕时代,横沥人与牛息息相关的生活。此外,馆内通过老照片和文字进行梳理和介绍横沥牛墟文化。从图文介绍中可知,东莞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有近400年的历史,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历史的“活化石”。2007年,被评为东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示馆的背后就是横沥著名的牛墟了,采访当天牛墟中有1500多头牛准备交易。横沥牛行的场长朱树轩说,现在每天全国20多个省份的牛都会汇聚到这里,依旧由行内的牛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
 
  范建明说,牛经纪是一群很有传奇色彩的人,凭着一根木棍就能估计牛的出肉量,误差不会超过0.5公斤,但是因为牛经纪相牛的木棍也是普通的木棍,因此缺乏实物展出,只能通过老照片图文展示。
 
  除了牛车外,在展示馆大厅的右边还有一驾花车(婚车)。婚车的大小与牛车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材质上用的是竹子,有个简单的棚顶,棚子上扎着几面彩色的小布旗子,棚子前面有一个金色的牛头。此外车上放着两把竹椅,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就坐在这竹椅上,然后用一头老牛拉去完婚。
 
  “婚车是后来制作的,每年的横沥牛墟风情节都会拿出来使用,平时游客也可以在馆里面体验一下。”范建明说,从前年开始,横沥举办牛墟风情节,融入了横沥本地传统婚俗节目,于是他开始查阅《横沥镇志》等历史文献,采访一些老人,尽量还原农耕时期的牛婚车,并用于每年的横沥牛墟风情节中。  (记者 沈汉炎)(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镇港沿河路北段新建4个公交站台 工程或在下月初完工
下一篇:市文明巡查督导组到中堂开展“回头看”暗访活动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