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万江下坝坊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万江下坝坊
 
  宗祠、古榕,老屋、幽巷,传承着这里的历史人文;旧房新装,风情各异,展示着这里的时尚创意。这里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万江下坝坊。
 
  有着161年历史的下坝坊,位于城市中心,却至今完整保存着70多间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及宗祠、庙宇、古榕、幽巷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岭南建筑风貌与文化记忆,下坝坊就成了岭南水乡村落的天然博物馆。经过文艺青年们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也成了东莞市中心的“城市客厅”。
 
  在商业开发的同时,万江街道、坝头社区也将本着保护村庄传统格局和规制,保持乡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的原则,对其实施环境整治,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记者 黄尤波/文
 
  【下坝坊游记】
 
  大河古榕老房子 下坝因“文艺范”成名
 
  早上9时 ,置身于下坝坊村口,除了河岸的绿树上传来时断时续的鸟鸣,整个村落还处于一片安静之中。村口的古榕树下,小燕手扶着河岸的栏杆,弯腰踢腿,独自晨练。河堤边有人钓鱼。这条大河叫厚街水道。
 
  “早上这里很安静,就是晚上有点吵。”小燕对记者说,她在这个村里的一家餐吧做服务员,晚上收工就住在店里,早上抽点时间锻炼一下。来这里上班,是因为她喜欢这里的自然环境,有点像她湘西老家,跟“文艺范”没啥关系。
 
  不过,下坝坊倒是因为“文艺范”出名的。坝头社区主任詹继志回忆说,2010年,一个做设计的老板租下了村里老大队部的旧房子重新装修,改成一个集休闲喝咖啡、看书、设计师交流于一体的“蔷薇之光”品牌设计工作室。大队部老房子具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格,加上制造业城市与水乡村落所形成的强烈反差,经过网络传播,被国内文艺青年们所关注。大河、古榕、老房子,共同构成了下坝坊这个有着100多年历史小村落的 “文艺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坝头村民陆续在旧村一河之隔的东边建了新居,西边的祖屋逐渐闲置了,祖屋片区的民居、宗祠、庙宇、古榕、幽巷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清末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岭南建筑风貌与文化记忆,下坝坊就成了岭南水乡村落的天然博物馆,也成了当下东莞市中心的“城市客厅”。詹继志说,今年“五一”期间,下坝坊迎客5000多人次。
 
  “蔷薇之光”已是下坝坊的“地标”,隔壁,就是詹氏宗祠。祠堂不大,里面保存着清同治年间的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一段村史。祠堂一路之隔,有一个陈旧的小舞台。詹继志说,小舞台属于集体资产,是50年前建成的,社区计划恢复这个小舞台,还有一些用处。
 
  老房新装风情各异
 
  长廊观景树绿水清
 
  下坝坊有4条街坊,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0多间老房子,其中绝大多数都被村民们出租给了投资者,投资者再将老房子里外装修,既有传统中式风格,也有欧亚风情,或把庭院加以装饰,既有典雅复古风格,也有时尚动漫风格,改造成餐厅、酒吧。于是,放眼望去,整个村落显得色彩丰富,创意精巧,风情各异。
 
  在一家餐吧的庭院前,阿强和同事正在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为厂里新出吉他拍宣传照。阿强说,他所在的公司是在广州专业做乐器的,“这里有不少有创意的小道具,适合拍照。”
 
  村后的大池塘边增添了观景长廊。池塘水质清澈,鱼儿在其中追逐嬉戏,水面映照出垂柳与房舍的倒影。长廊蜿蜒,绿树成荫,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树荫下闲坐聊天。
 
  詹继志说,下坝坊历史上有四五口池塘,整个村落被池塘包围,仅留两个出入口,如此设计,一是为了防盗,二是为了防匪,用水阻断盗匪进攻的路径。
 
  下坝坊的南出口处,还有一座小庙——“张王爷庙”。詹继志说,这座庙是立村时就有的,后来重修了两次,“相传祖先在这里立村,得到过张王爷的很多帮助,所以就建了这座庙,表达村民们的感恩之情。”
 
  整个坝头社区有5棵细叶榕和2棵木棉树。詹继志说,这7棵大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三级古树”。在百年古榕的轻拂中,下坝坊这个位于东莞城市中心区的岭南水乡村落在工业化的喧嚣中,难得地保存得如此完好。
 
  【保护与传承】
 
  实施环境整治
 
  将有3个停车场
 
  2012年7月,下坝坊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尽管游客火爆,坝头社区和下坝村民小组也没懈怠,始终把消防安全放在首位。同时,万江街道、坝头社区也在进行规划,对下坝坊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据万江街道历史文化名村环境整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下坝坊是广东历史文化名村活化方面的典型代表,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重点是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公共环境空间边界与界面,要注重保护村庄传统格局和规制;保持乡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理顺动、静态交通,完善标识系统。施工用材及工艺要保证传统工法,避免现代机械痕迹。
 
  下坝坊环境整治主要在北入口区、古街区、风水塘区、堤围区和南入口区进行。例如,其中北入口处左侧,将建成一面记忆墙,右侧人行道要铺上青砖,堤岸边坡要绿化;古树广场处,要用大块自然面花岗岩铺地和树池,码头处要设置景观小船;古街区要进行地面铺装改造,增加乔木和叠级绿化,以及雕塑小品、户外家具、花盆及灯具等等。尤其是停车场,将增加到3个,其中新增的南入口停车场将延伸到阳光二小。
 
  该负责人表示,对下坝坊实施环境整治,有优势也有机遇。优势是该村落的岭南水乡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有祠堂、古树,现有的部分商家门面也设计得具有古韵风味,有整治的良好基础。而该村落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资源丰富,公共文化、医疗、娱乐设施、餐饮、购物场所众多,周边居民聚集,人气充足,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关注,也为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提供了机遇。
 
  小档案
 
  坝头詹氏来自江西鄱阳
 
  下坝坊属于万江街道坝头社区,位于万江、南城交界处,属于东莞市中央生态保护区与中央商圈规划范围。该村辖区面积约0.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23人。
 
  坝头村始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至今已有161年历史,由始祖自江西饶州(今鄱阳)詹氏迁居于此,依水建祠,从此建村发展,分为上、下坝两个村。解放后,两村均改为属于胜利大队。1960年拆分,后于1963年再次合并,成立坝头大队。1983年,坝头设乡,1987年改称区,1998年改村,2003年改设为坝头社区。
 
  历史上,坝头曾以种菊花远近闻名,出口香港,村民逐步过上富足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坝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走上了发展外向型工业的道路。然而,随着东莞城市化进程加快,坝头逐渐成为“城中村”,工业外迁,由此剩下了大批老房子和有着传统岭南村落肌理的居住空间形态,被誉为东莞市的“岭南水乡文化泛博物馆”。除了传统建筑保存较完整之外,清明祭祖、端午、团年饭等岭南传统民俗也一直得到了传承。(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至少100个能管中心示范项目
下一篇:东莞力争明年1月建成基础信息数据库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