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将持续严控抗生素使用及门诊输液
东莞将持续严控抗生素使用及门诊输液
7月1日起,除儿童医院外,江苏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此前,作为“吊瓶大国”,我国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医院的门诊输液作出统一规定,但安徽、浙江、江西已明确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不会一下子全面停掉门诊输液。”目前,东莞乃至广东都没有出台对门诊输液的限制性措施,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医政科负责人表示,虽然此前也做过相关调研,但短时间内还不会“一刀切”。东莞将持续严控抗生素的使用以及门诊输液,并已将相关指标纳入医院质量评选中。
不会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门诊输液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会增加耐药细菌的产生,最后导致无药可用。实际上,静脉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专家表示,如果患者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是第一选择。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是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提倡的用药原则。在采访中,东莞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医生表示,按照诊疗规范,目前门诊静脉输液主要有两种,一是腹泻呕吐严重或身体比较虚弱、难以进食的病人,为了预防出现脱水和电解质混乱,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二是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等细菌感染时需要抗生素给药。
对于多地取消门诊输液的措施,东莞市卫生计生局医政科相关负责人坦言,此前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目前,我的观点还是不能‘一刀切’,不能一下全面停掉门诊输液。”该负责人说,首先要考虑群众的就医习惯问题,毕竟长期以来,患者已养成了这种看病输液的就医习惯,还需要有缓和地带;另外,疾病具有复杂性的因素,病情进展也比较快,全面叫停门诊输液,担心会有一些影响。
而在取消门诊输液的一些省份和医院,都标注了只取消普通门诊或只取消成人门诊,儿童医院和儿科门诊除外。对此,东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骆庆明解释说,儿童的体质和免疫力比成年人差,病情发展变化比较快,比如感冒很容易发展成肺炎,腹泻容易脱水,这时都需要输液。 东莞多位医生也表示,“一刀切”取消门诊静脉注射,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会有一点不合理,因为需不需要静脉注射,要根据临床患者体质和病情来定。
输液使用率高将被调查
对于多地市限制门诊输液的举措,东莞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相关负责人都表示,目前各种疾病都有诊疗规范,其中对各个科室的静脉注射和抗生素的使用量、使用频率都有相关指标严格控制,目前都在控制指标内。
市人民医院临床药学部负责人说,卫生部门和医院对临床各科室住院和门诊抗生素药物使用都有控制指标,每个科室指标不一样,比如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60%,其中普通门诊使用率在20%以下,急诊使用率在40%以下,“我们都能达标,比如今年上半年普通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在18%—19%,急诊控制在37%—38%。”该负责人说,对于门诊输液率,国家没有相关的指标,但医院的输液率目前也不高,“我们的门诊输液率在13%—15%左右。”
“我们对门诊的输液率有控制,虽然没有硬性的指标,但如果某个医生输液使用率比较高,我们会调查他的处方,看输液使用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会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南城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东莞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规定
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60%,其中普通门诊使用率在20%以下,急诊使用率在40%以下。
解读
输液有何弊端?
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是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提倡的用药原则,此前,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就提到,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东莞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黄卫娟解释,首先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大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药物中的微粒就可能蓄积在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长时间下来,容易引发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
另外,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造成损害。而且,输液虽然发挥药效更快,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大,比如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等后果。相比输液,口服药物相对安全。黄卫娟说,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身体会有一个过滤,将有毒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再输送到全身。
如何避免过度输液?
不合理输液多发生在感冒、腹泻患者
东莞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医生表示,按照诊疗规范,目前门诊静脉输液主要有两种,一是腹泻呕吐严重或身体比较虚弱、难以进食的病人,为了预防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二是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等细菌感染时需要抗生素给药。
输液过度使用,也就伴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黄卫娟解释,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输液的药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药物。由细菌感染的疾病,使用抗生素才有效。“但实际上尤其在门诊,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病毒造成,不需使用抗生素。即使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遵循由低向高的服用规则,能口服就不要注射。”
目前,门诊不合理静脉注射、滥用抗生素多在发烧感冒、腹泻患者身上。“以感冒为例,八成以上感冒都是病毒造成,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副院长骆庆明说,若感冒确定是细菌感染,严重或已引起肺炎,才会考虑使用抗生素。此外,对于腹泻患者,骆庆民也表示,腹泻很多其实也是病毒引起的,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如果上吐下泻患者有轻度脱水情况会考虑口服补液,只有脱水严重才会考虑静脉注射补液。
医生也提醒,频繁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耐药性,就是某种抗生素对治疗感染疾病不再有效。
限制输液的效果是肯定的,但诊病开药是学术范畴,疾病有其复杂性特点,加上患者个体差异,“一刀切”加以限制其实不妥
——— 某医院专家
减少门诊输液确是一大趋势,也确实能够有效控制抗生素滥用。控制输液,可以通过一些诊疗规定、指标控制、科普宣传等方式来进一步规范。
——— 多家医院医生(来源:东莞阳光网综合)
下一篇:“三伏天灸”今起开贴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