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被视为智能手机“沃土

东莞被视为智能手机“沃土
本周东莞推出东莞智造第一发———智能手机系列,全方位梳理东莞的手机产业谱系,为东莞智能手机的“智造”收获一片赞誉。同时,也引发业内对东莞手机产业的关注与思考。
一位为诺基亚做电阻器件起家的供应商告诉阿洋:“外行人看到东莞包揽全球(六分之一)手机的自豪,我看到手机产业一步一个脚印的酸甜苦辣。”在东莞这个智能手机产业集聚区,每一个龙头品牌的背后,神龙摆尾还影响成百上千的大小供应商。
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飞快。手机产业上下游企业如何在潮流中自存并发展?手机智造应该如何抓住产业趋势?东莞手机产业20多年的历程或能给出启示。
A
技术跑赢时间就够了吗?
NO,市场说了算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许多东莞手机的制造企业,一直在“快”上下功夫,你追我赶的压力是巨大的。6年前,阿洋曾造访金宝电子,其中一位工程师慨叹电子行业竞争激烈,被倒逼着做研发:“一个新的配件出来,几个月时间,生产效率优化就能让价格降低到一半以下甚至一两成;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新的技术出来,没有技术优势就没有利润空间。”
东莞不少手机产业链上的大企业吃过“慢”的亏。
2009年,宏威数码与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共同投资6亿元,建成年产150万片2.5英寸OLED生产线,当时这是国内第一条自主开发的OLED(370m m×470m m )量产生产线,志在与韩国三星争夺市场。三年之后,该集团有机发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伟明接受阿洋采访的时候坦承,OLED显示屏的尺寸变大了,4.5代和5.5代韩国产品的尺寸都达到730 m m×920m m,所以原来的生产线还没有进入大规模量产就OU T了,需要重新升级换代。
为三星和华为、小米等大品牌做代工的上市莞企劲胜精密,前两年在塑胶结构件研发上投入很大,也应用了智能制造机械。“那年年初还有很高的盈利回报,没想到过了一个年之后,iPhone掀起的金属机身狂潮席卷了整个行业,注塑手机壳‘不时髦’了。”公司总裁办主任曹豪杰谈起的这段往事,是劲胜精密高歌猛进之时迎头撞上的一个坎。
2015年中期,劲胜精密忍痛将塑胶类精密模具及精密结构件生产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以3.44亿元的价格出售给全资子公司东莞华杰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劲胜精密使用消费电子产品镁铝合金精密结构件项目的实物资产1.06亿元,以及自有资金4381万元,总计1.5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东莞华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从注塑到金属的转型。
那么,如果技术走得足够快,就无往而不利了吗?OPPO的答案是“N O”。
走进O PPO的实验室,阿洋亲眼看到了几项“养在深闺”的黑科技。一款窄边框样机于2014年研发,2015年进行优化升级后几乎可以达到无边框视觉效果;折叠手机于2015年8月开始研发,2016年2月完成屏幕可点亮样机,成人手掌大小的手机对折就能放进裤兜。无按键手机于2013年6月开始研发,当年8月份,完成除电源键外无实体按键的样机,实现了通过点触或屏幕上下滑动来加减的功能……
这些炸裂的黑科技为何还没有进入市场呢?“涉及到新技术或者是前瞻的东西,什么时候介入进去,可能也涉及到一个成本的问题,因为有些新的东西成本特别贵,不适合量产,我们会等到这个东西的成本在我们能接受范围内再考虑。”O PPO副总裁吴强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O PPO不做一些“貌似用户喜欢的产品”,只做真正有需求的产品。C E O陈明永也说过,“一个企业最核心的应该是洞察消费者最真正的需求,并用创新的方法去满足这些需求。如果有可能的话要成为标杆,执技术之牛耳。”
技术是为市场需求服务的。跑赢竞争对手的同时,也要切合市场,这就是“智造”变现的关键点。
B
智造乐园就止步于此?NO,可以出海抢滩印度、印尼
前段时间,华为的部分业务从深圳转移到东莞,引发热议,东莞对手机智造的吸引力也被肯定。阿洋在这次《东莞智造》专题的采访中,不止一次听到厂商对东莞这个手机智造沃土的赞许之情。
“华为工厂,离我们几分钟车程。宇龙酷派就在那个方向。”金立集团副总裁李三保坐在金立工业园的办公室里,兴奋地比划着脑海里的手机厂商地图。他扎根制造业十多年,深谙一个产业发展的土壤至关重要,“东莞就是智能手机的沃土,任何一个零配件都能在这里找到。”金立也选择劲胜精密等东莞本土企业作为合作伙伴。
从深圳迁居大朗的酷比手机,东莞公司总经理郑永平更是毫不讳言:“手机外迁目前位置最好的地方就是珠三角,东莞紧靠深圳,工业基础又好,最理想的地方就是东莞,今后也会越来越多。”
东莞固然是手机智造的乐园,那么东莞的手机厂商就止步于此了?
说“NO”的不止一家企业。
2014年,V IV O在印度G reaterN oida的世贸中心建立了首个海外工厂,设立智能手机生产线,预计2016年底将达到每月100万台的最大产能。2015年,O PPO位于印尼的新工厂已经正式投入生产。这家工厂占地2.7万平方米,是OPPO在海外的第一家手机工厂。目前的生产量为每月20万台左右,未来最大产能将达到月产量50万台。同年,金立宣布与富士康和D ixon合作,在印度安得拉邦的富士康工厂将处理制造F P系列智能手机,而D ixon则是负责其他功能手机和智能手机。它们都有能力每月生产120万台的手机,并将于10月开始生产。
就连从深圳转移生产到东莞的华为,其在印度设厂生产电信设备的申请,也在2015年获得印度内政部批复。这意味着已进入印度市场16年的华为,将迎来首家印度生产厂。他们也计划在印尼兴建手机组装工厂。
“建立工厂能够帮助更好地打入当地的市场。”李三保说,印度作为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厂商必争之地,金立在当地设厂,也是东莞智造的技术输出。
20年前,东莞通过给国际品牌手机厂商代工,挖大牌的技术骨干,艰难发展本土品牌;20年后,侧重研发,到新兴市场造船出海,进行技术输出,方是“智造”强大的体现。
C
国产手机十年磨一剑就能稳坐?NO,时刻保持冷静
国产手机从一开始给人的“山寨机”印象,如今刷新成了有高端智造技术的民族工业。一位东莞企业家去欧洲考察回来之后,惊奇地发现:“原来欧洲的手机制造技术并不那么高,除了苹果以外,华为等国产手机也很有口碑。”
得益于激烈竞争,国产手机也迅速蜕变。十年磨一剑之后,国产手机是不是稳坐钓鱼台了呢?
答案还是“N O”。
首先,国产手机要跟国际大牌“拼”。撇开操作系统来看,类似金属外壳等手机工艺的风潮都是国际大牌引领的,而且就在东莞这样一个手机智造大本营里,最常用的IC(集成电路),本土IC企业还是满足不了手机产业的需求。东莞市人民政府顾问宋涛提出,松山湖希望能够引进大型的IC企业,带动本土IC发展。
同时,国产手机要互相“拼”。统计显示,目前国内的手机厂商有100多家,过去则有200多家,行业洗牌的趋势很明显。“智能手机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所以在这样的行业,特别是整个市场规模又足够大的情况下,不可能由一家厂家来通吃,应该说这是必然的结果。”OPPO公司副总裁吴强,谈起IDC(国际数据公司)统计出OPPO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年增率竟有173%,“这阶段的成绩,是对我们前一阶段工作的肯定或认可,但是不代表未来就能够成功,我们一直是非常小心谨慎地在工作。”
国产手机成长起来之后,有更强的实力贴身“火拼”,不过正如吴强所言,回归制造与产品,就是脱颖而出的秘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要你不犯错误你就能活下来,你能活下来就能抓住机会,能抓住机会就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来源:南方网)
下一篇:东莞一座碉楼现“楼生树”奇特景观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