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华丽蝶变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华丽蝶变
 
  日前,东莞的国产手机品牌“出尽风头”:华为与徕卡合作主打拍摄性能的P9手机、首款6GB大运存手机vivo Xplay5、高颜值自拍机OPPO R9系列、双3D曲面机身设计的酷派锋尚Pro2……这些在东莞制造的智能手机品牌,出货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2015年,东莞全市手机出货量2.74亿部,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2.42亿部,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六分之一。换言之,全球每6台智能手机,有1台是“东莞制造”。
 
  智能手机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的缩影。东莞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六大工程之首就是智能制造工程。在这一计划中,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知交换、基于互联网的自动化生产,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有作为之处,而这些在今天的东莞都能找到对应的坐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能为“东莞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1.从“两头在外”到“优势在我”
 
  从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作为我国和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先行者,东莞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三来一补”信息产业发展模式。此后的20多年,“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该产业的基本模式,并引领了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潮流。
 
  东莞已发展成为全球性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特别是在上游配套产品方面优势非常明显,产品直接面向国际市场,远销北美、欧洲、东南亚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新世纪,东莞市已经从最初的纯粹加工工厂角色转变为地区产业的中心区之一,东莞市的众多外资信息制造企业从原来的纯粹来料加工工厂,逐渐转变为具有部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企业,更多的民营企业也转变观念,加快产业结构转变和产品升级,使整体产业环境得到优化。民营企业逐渐取代外商投资,成为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从事LED、软件开发、液晶产业配套等产品的民营生产企业开始涌现。
 
  东莞市石碣镇的五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年代工生产电路板,占领了行业的龙头位置。2008年金融风暴,业务遭遇断崖式下滑,企业果断进行转型升级。公司行政总裁曾国权介绍,公司的第一次转型搭上了智能手机产业的快车,其生产的手机HDI电路板等高端产品迅速打开销路。目前企业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移动PC、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占领国内智能手机电路板近20%的市场份额,在2013度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东莞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987家,从业人员75.68万人。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96.5亿元,累计增长11.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拉动东莞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55个百分点。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40.08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利润总额129.17亿元。2016年1-5月,全市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39.96亿元,同比增长21.4%。
 
  2.走向世界的智能手机
 
  诺基亚因企业内部调整而关停曾让人为东莞手机制造业捏了一把冷汗。但有观察人士认为,诺基亚这一手机巨头的关停非但不是东莞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衰落的象征,反而是东莞本土智能手机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崛起的标志。
 
  数据显示,东莞智能手机总产值近三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5%,从2013年的1400亿元飙升至去年的2100余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从2013年的12.7%提升到去年的16.5%。
 
  2015年东莞智能手机整机生产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有6家,包括华为终端(东莞)、欧珀移动、维沃通信、宇龙通信、华贝电子、金铭电子,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18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终端去年实现了营业收入789亿元,成为东莞乃至国内智能手机的销量冠军。
 
  更核心的变化是,这些智能手机企业的设计研发等供应链的核心环节都在东莞。在东莞长安镇乌沙社区的欧珀(OPPO)研发总部,4000多名研发人员到目前为止累计递交专利申请7500件,其中85%是发明专利。
 
  2015年,东莞出台了《东莞市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用4—6年时间,通过不断强化智能手机整机生产制造能力,带动方案设计、核心配套、应用开发、内容服务等环节同步发展,形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智能手机产业发展环境,力争将东莞市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智能手机创新研发基地、全国智能手机自主品牌培育孵化中心、全球智能手机整机重要制造基地。
 
  根据规划,到2017年,基地智能手机年出货量近2.8亿部,总产值达到1900亿元,智能手机全产业链竞争力显著提升,重点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呈现;力争到2020年,基地智能手机年出货量超3.6亿部,总产值超过2700亿元。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2017年,培育引进营业收入超百亿智能终端(手机)企业5—6家,超50亿企业8—10家;力争到2020年,培育引进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8—10家、超50亿企业15家左右,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成为“东莞制造”腾飞翅膀
 
  目前全球信息产业正在经历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过程,尤其是整个产业链的前端转移正在加速进行,亚洲新兴市场的软件及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技术进步快,社会需求广泛。这一整体趋势带动了东莞的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使之有机会根据市场需求由传统的加工制造向现代化电子信息服务及软件业转变。
 
  2009年,位于松山湖开发区的东莞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这个被称为东莞“最强大脑”之一的团队,由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为带头人、名誉董事长,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国义任总经理。多个从实验室走出的科技成果在东莞试产并形成产品。
 
  目前,中镓半导体的氮化镓衬底、氮化镓蓝宝石复合衬底、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和激光剥离机等核心产品远销海内外,产值也从2010年的1000万元攀升至2015年的2.5亿元。
 
  同样位于松山湖的中科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其G-Cloud云操作系统项目是国内首个自主产权云计算平台产品,打破了国外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垄断,目前已在东莞1000多家企业中得到应用。东莞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该成果的受益者,通过G-Cloud进行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之后,公司在整个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投资上减少了60%的成本。
 
  在工业和信息化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信息产业也进入了转型发展期,原有的产业格局被打破,这一变化带动了东莞市的信息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东莞市信息产业的众多企业面对市场变革寻求新的突破。同时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也为东莞市的信息产业整体结构升级带来了更多机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建议,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要以跨界技术和思维,打破传统的桎梏,制造出既是“四不像”却又是多功能的产品,以迎合市场需求,创造广阔的市场。
 
  ■人物
 
  陈友斌:
 
  海归博士“刷脸”技术带动高端产业
 
  今年年初,在东莞创业8年的海归博士陈友斌当选“东莞市荣誉市民”。2007年,陈友斌将回国后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放在了东莞,他掌握着以人脸识别为主的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这种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金融、安防及物流等领域。去年6月,陈友斌的创业项目完成第一次资本路演,获得A轮融资,今年以来,登陆新三板以及B轮融资也在启动中。他的创业将在东莞带动起一个高端产业。
 
  陈友斌是东莞市微模式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还是清华大学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博士,同时是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2007年选择在东莞创业之前,他先后考察了广州、深圳、北京等科技园区,最后留在了东莞。在他看来,东莞市政府对人才的渴求是他考察的城市中最强烈的。创业之初,他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领军人才,得到市政府500万元资助,所在的松山湖管委会也资助了500万元。
 
  刚创业不久,陈友斌就遇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时,微模式承接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软件外包业务。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很多订单被取消,公司落入谷底。陈友斌果断转型,裁撤业务外包,适当裁员,并进入自主研发阶段,维持生存。此后,“微模式”积极开拓国内订单,争取本地银行等金融机构试用他的产品,开始内销、外销两条腿走路。
 
  随后几年,凭借自主研发,他以东莞为据点打开了华南市场,后来在华中设立了湖北公司,华东成立了南京公司。2015年,项目被资本力量看好,年中获得A轮融资,创业项目得以提振。
 
  目前,微模式技术已经应用到国信证券等多个国内知名金融机构,如手机单视频自动远程开户系统,借助视频图像处理和OCR识别技术,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活体身份验证,并将信息传输到后台,3分钟内完成开户。这个技术大大提高了金融系统的用户体验。
 
  此外,微模式通过以图搜图技术开发的天网搜车软件系统,在安防行业已投入实战应用,为黄石公安、大冶公安、咸宁公安、钟祥公安、太原公安等单位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迄今为止,陈友斌的创业项目已经拥有多项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24项。同时,凭借微模式,陈友斌还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他参与制定了与该技术有关的国家金融行业技术标准。
 
  陈友斌说,今年他的创业项目还将进入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东南亚市场,以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完成国际化,并希望公司未来五年之内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从零开始,从这里出发,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这是我最大的梦想。”陈友斌说。
 
  刘凤仪:
 
  从法律专业学生变身科技企业高管
 
  “PSS衬底”“氮化镓”“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这一连串的专业名词从刘凤仪嘴中流利地蹦出来,很难想象她是一名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的“80后”。
 
  刘凤仪是东莞企石人,东莞市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2008年起,近7年的时间,刘凤仪见证了光大集团向电子信息产业转型的步伐,自己也完成了从半导体衬底材料制造的“门外汉”向科技企业高管的华丽转型。
 
  2009年,东莞人耳熟能详的广东广大企业集团投资成立了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成立伊始就瞄准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研发和制造。也正是在这一年,刘凤仪正式成为这家高科技企业的一员。
 
  在公司成立之初,刘凤仪以法务人员身份随公司团队与科研院校洽谈合作事宜。“学校科研团队和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差别非常大。”刘凤仪说,有的企业经营者管得很严、很细,甚至连每一台科研设备的购买都要过问。这往往让科研团队感到束缚。此外,企业往往追求低成本的可控型管理,而科研团队最希望的是不惜代价能做出成果。“我听说过很多这种产学研合作夭折的故事,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团队合作是相互信任从而比较顺利的。”她说。
 
  中稼的投资者是光大集团掌门人的第二代,曾有海外留学经历,这对中稼与科研院校的合作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公司以北京大学为技术依托,引进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以甘子钊院士领衔的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大家第一次谈合作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刘凤仪说,公司领导非常支持科研团队工作,上百万元的设备采购谈判都让团队自行完成,领导只最后做程序性的审批。“团队的采购建议,80%能通过。而团队也非常踏实,把合作当作自己的公司运作。”
 
  今年,东莞提出科研成果作为科研人员入股激励,而几年前中稼就采取这种方式激励员工。
 
  中稼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也深深影响了刘凤仪,并让她更快更稳地进入到半导体高科技行业中来。对于公司的科研产业化成功,她如数家珍:建成国内第一条专业的氮化镓(GaN)衬底材料生产线;成功研发出稳定的高质量PSS图形化蓝宝石衬底的生产技术,并投入大规模产业化,是国内第一家开展PSS衬底产业化的企业;自主研发出国际上第一台纯固体微区激光剥离设备,已成功推向市场,远销欧美各国……
 
  2013年12月,光大集团再投资成立了东莞市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中图公司的目标是成为PSS衬底行业的国际领军企业,产能供应达到全球前两位,同时在半导体衬底材料领域继续开拓业务,致力于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型半导体衬底材料产业基地。这一目标让刘凤仪也备受鼓舞。“东莞是个干事创业的地方,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把心沉下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颜秉军:
 
  小小卡里有乾坤
 
  卡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颜秉军用的名片比普通名片要厚一些,重一些。对着光源靠近看,名片中间夹着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芯片。只要靠近带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的手机,这个芯片能将名片信息自动传输到手机上。“这个技术和网络好坏没关系,也不像二维码需要扫描,可能受摄像头影响。”颜秉军不无自豪地说。
 
  现在,卡的智能不少工作人员就用这种名片推介产品。颜秉军自信地说:“现在用得还不够普遍,主要是电子标签成本大约需要2元一张,将来会降到几毛钱一张,一定会受到市场更多欢迎。”
 
  卡的智能是一家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称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产品涉及NFC、非接触式智能卡、接触式智能卡、异型智能卡等。15年前,卡的智能在深圳成立,4年前在深圳设厂,现在整个制造和测试检验环节都在东莞市塘厦镇的厂区完成。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厅,摆满了全国各地客户的样品,就诊卡、饭卡、门禁卡、公交卡应有尽有。卡的智能甚至还承接了国外大选电子选民卡的制作业务。
 
  电子标签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而卡的智能致力于成为物联网最佳供应商。
 
  颜秉军正准备将公司的图书馆进行升级,将每一本书都贴上一个电子标签,书架上加装读卡器。这样每一本书放到书架哪里,一查就知道。“有镇街图书馆对我们这个设想兴趣浓厚,我们也是想先自己做个试点。”镇街图书馆藏书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传统管理方式就是给每一本书贴上条码,然后按图书馆编码上架,读者按编码查找。“如果不小心放错了要再找出来,费时费力。”颜秉军说,如果有了电子标签,书放在哪个柜第几层甚至第几本,都能在查询系统上一目了然。
 
  颜秉军说,来东莞之前,外界传言这里比深圳差很远,来了之后觉得和外界印象差别很大。“无论是从产业配套还是地方态度,都适宜我们发展。”他举例说,目前中国最大的印刷展在东莞厚街。过去很多企业来厚街参展后想考察配套企业,觉得不太方便。现在来参展后经常直接来卡的智能参观。
 
  从深圳搬到东莞,多数员工都坦然接受。颜秉军说,大家觉得塘厦离深圳并不远,开车半小时就能到,而且工作内容强度也和深圳一样,自然都不反对。“很多人来之前并不知道东莞怎么样,来了后觉得都不错,很多技术人员有经济承受能力的,一来东莞就买房。目前,广深莞有上百家和卡的智能同类型的物联网设备供应商,在塘厦也有几家。颜秉军说,现在卡的智能在民用市场处于中上游水平,尽管总体经济大环境不尽如人意,但卡的智能反而加大了研发投入。“不怕产业遇到困难,就怕看不到发展希望。”颜秉军对未
 
来充满希望:“现在正是练好内功的时候,等到春来时一定会大发展。”
 
  ■评论
 
  为“东莞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从“三来一补”起步的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在东莞转型升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天的东莞电子信息有产业制造能力强、配套集群优势突出、高素质信息产业工人规模庞大、信息化应用需求基础坚实、政企学研体系初具规模、国际化优势明显、国际商贸能力强等特点。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沉积下来的产业优势。
 
  与此同时,这一产业也面临着品牌渠道建设滞后、产业附加值较低、企业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待强化、核心技术实力弱、产业发展动力小、高科技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弱等挑战。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正面临着下一个十年发展路径的选择。
 
  在笔者看来,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有八个字显得特别重要——“创新驱动”“工匠精神”。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一家韩资企业有关负责人说,他们产品基本上三个月就要换一代。这样,“创新驱动”显得尤为重要。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的王牌。正如著名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所言,东莞具备非常好的光电产业基础,其团队愿意与东莞的光电企业合作,进行更多的双向交流。庄松林举例说,东莞的东源光电,是以研发制造光通讯无源器件为主的企业,与其合作密切。而此次与光阵光电签署意向书,双方也将成立项目对接小组,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寻求合作点,合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东莞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工匠精神”则是对制造技术的精益求精。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认为,东莞的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高端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如今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竞争激烈,在产品结构方面,政府有必要进行引导转型。一方面要往高端领域走,另一方面要见缝插针抢占细分领域。企业要重新改进工艺流程,迎合自动化制造的新趋势;还要花精力结合自动化制造的要求,进行重新定位。
 
  有了这两点,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东莞已经提出雄心勃勃的“东莞制造2025”战略,六大工程之首就是智能制造工程。在这一计划中,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感知交换、基于互联网的自动化生产,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有作为之处,而这些在今天的东莞都能找到对应的坐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能为“东莞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来源:南方日报)
 
上一篇:东莞将砍掉各类繁琐无谓的证明和手续
下一篇:茅洲河界河段综合整治工程试验段预计今年10月底竣工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