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2016年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训班开讲


  8月12日,2016年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训班在松山湖开讲。来自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针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来自东莞各镇街文广中心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市文广新局各个科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8月12日共安排了三场培训,主题分别为解读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及标准、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使用与管理说明、解读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系列文件,由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任开碍、东莞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博士冯能山、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主任徐剑主讲。
 
  据东莞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许垂龙介绍,东莞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承担试点工作任务后,因无现成经验可循,东莞市委托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承担标准化制订的研究工作,制订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文化馆服务规范、绩效评估办法和评价标准等五套标准。
 
  标准制订出来后,反复征求意见并讨论后正式印发,因此8月12日特地对这些标准进行了解读。许垂龙表示,标准制订的关键在于实施,而标准实施的关键在于绩效的评估。在评估结果的应用和使用阶段,会纳入对镇街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
 
  在培训班上,这些来自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单位的听讲人员理解和领会了相关标准,接下来将在基层单位进行实施,年内将启动评估工作。
 
  8月12日,许垂龙公布了此前发布的《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其中提到居住在市区以外的镇街无法便利地享受市级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同时也有场馆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开放时间不充分等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在获得本市公共文化资讯的主要途径上,互联网包含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途径,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入文艺团体、协会或其他民间文化组织中,同时也愿意成为文化志愿者。
 
  许垂龙认为,这些调查结果反映了东莞公共文化建设的部分现状。
 
  “文化工作有特殊性,不仅要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但是也需要标准化建设。”许垂龙介绍说,东莞的公共文化建设在全国领先,但是东莞仍存在短板,例如地区之间发展不均等,外来务工人口与本地人口服务不均等等问题。标准化给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设定了基本要求,起到保基本和兜底作用,除设施保障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也需提供。“东莞的标准与国家和广东省相比,更加全面、细化,突出东莞特色,标准更高。”许垂龙表示,这符合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实际。(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茶山多家上市企携自主研发新品亮相漫博会
下一篇:摄影爱好者用镜头一揽老城新风貌探寻莞城历史文化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