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滘联竹园经改造升级成观光点

万江滘联竹园经改造升级成观光点
在万江街道滘联社区,以往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竹园,如今变化真大,由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整洁优美的街心公园。群众过去甚少踏足,现在都喜欢前来晨练、游玩,对于这里环境的改善,大家纷纷表示赞赏。
滘联社区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万江借力文明创建之风,提升改造社区环境,打造自然生态家园的典型。8月15日,记者获悉,万江正在大力推进社区环境改造升级工作,将滘联、坝头、官桥滘、金泰、大汾等十个社区列入重点名单,从改善村居环境入手,使文明创建看得见、摸得着,也为社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滘联竹园实现蜕变
从107国道驾车进入滘联,感觉沿途的路面干净整洁。滘联位于万江西北面,环城北路在辖区内设有环城立交出入口。以往,记者在该出入口看到,周边环境杂乱,杂草丛生,建筑废料乱堆放,如今面貌一新。村民说,这里经过了改造,铺了草坪,种了树木,建成了停车场,不仅将闲置空间利用起来,还使环境改善了很多。"
滘联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立交桥底已改造成为一个生态停车场,备受群众喜欢。近来社区变化很大,更大的亮点是竹园、集贤里一带的改造升级,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记者来到竹园,眼前是一个景色怡人的街心公园,柔和的阳光洒落在竹林,葱郁的竹子在伸展,绿草、花朵顺着小路延伸,还有清澈的荷塘,与民宅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然而在早前,竹园一带却是“脏乱差”的典型。这里有杂乱的竹林,泥泞的小道,长满浮萍的池塘,垃圾随处可见,如今小道铺上路面砖,杂物已清理干净,同时池塘已清淤,改造为秀美的荷塘。
榕树下新建的大凉棚,灰蓝的琉璃瓦顶,朱红的石柱,宽敞的空间,吸引了老人家及小孩来这里乘凉。工作人员说:“以前这是一间简易房,拆了以后建成大凉棚,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
穿过竹园,便是集贤里,以往这里坑坑洼洼,到处是乱堆放的杂物,空间利用率很低。如今,这里经过改造升级,成为一个古香古色的乡村广场,与旧村居、门楼、宗祠、粮仓、会堂、麻石巷道、埠头、龙船棚等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见到昔日的“脏乱差”得以整治,自然生态家园逐渐形成,滘联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婉乔倍感振奋。她说,滘联环境整治的蜕变,得益于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整治“脏乱差”等一连串问题,完善污水治理,还原乡村整洁有序。“我们结合古树群及周边荷塘的特色,建设拱桥、大凉棚、凉亭、亲水平台等,重塑滘联水乡生态环境。社区形成了管理的乡规民约,群众自觉遵守与维护,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了。”
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
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促进环境的改造升级,滘联社区不仅获得环境蜕变的成果,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带动了社区的规划建设,为社区发展注入了活力,向着打造自然生态家园的目标进发。
滘联在保留村落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挖掘龙舟、醒狮、曲艺等传统文化元素,结合龙船饭、粽子、各类糕点等水乡特色美食,通过节庆活动将其延续,重塑岭南水乡的特色。该社区同时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曲艺社、道德讲堂、图书室等公共设施,广泛开展粤曲、夏令营、书法、剪纸、知识讲座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李婉乔说,打造了水乡环境,宜居环境改善了,地方价值提升了,通过前期的连贯性规划,与水乡的特色串联在一起,对于产业的升级转型产生带动作用。
目前,滘联对农田进行统筹规划发展,建造环保、生态的排灌井,修复农田基耕路、建造生态农田示范长廊,将农业与水乡都市旅游联系起来,发展生态、环保、有机、观光的新型农业。
李婉乔透露,有公司看中这里生态资源,有意向打造生态教育基地,也有文化公司谋划在这里发展创意园等。这是文化内涵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成果,有利于社区盘活资源,促进发展。
滘联等社区的环境改造升级,是万江文明创建“补短板、促提升”整治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万江部署了“四个小环境”的建设,包括宜居小环境、安全小环境、政务小环境、人文小环境,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力。
万江街道党委书记吴志刚说,万江把基层精神文明创建融入了美丽村居建设,引领新业态集聚和居民素质的提高。通过推进整治行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万江城市环境,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影响居民的行为习惯,让文明深入人心。(记者 何建文)(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凤岗部署文明创建百日行动“三线”整治工作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