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洪涛:探索特色办学发展普惠性校外教育
把校外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特长培训,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认识。
东莞新闻网 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已经成为了中小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阵地,在校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日前,《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作为东莞权威公益性课校外教育阵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如何创新课程体系,如何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统筹,未来发展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为此,记者专访了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谢洪涛,探讨校外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记者:很多家长认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就是进行课外培训的地方,您怎么看待这种提法?中心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课程体系搭建上有何创新?
谢洪涛:社会把我们认为是搞培训,这确实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东莞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接与补充,这当中的内涵绝对不仅仅是培训。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中心通过组建统一的教学管理部门,建设并完善公益性的特色教学体系,不仅对现有的音乐、舞蹈、美术、科技、体育和外语专业课程进行细分,还结合时代特色开发具有导向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如体现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特色的粤剧、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简而言之,校内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普及,校外教育重视思维的拓展延伸和兴趣的激发。我们尽可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校外智慧课堂的裨益,通过举办“才艺展示大舞台”、科技创新大赛、体育文艺竞赛等专题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搭建成长平台,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及性。
记者: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怎样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呢?
谢洪涛:作为市教育局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市财政扶持下,保障了中心教育的公益性。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性教育和普惠性专题活动。
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平台,让各方的教育资源在这里聚集。中心通过整合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等各方资源,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努力在整个社会营造教育氛围。我们将组织策划更多的青少年实践活动辐射到全市。
未来,中心还将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继续拓展活动,争取社会资源,形成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博物馆课程人文素养、信息素养、莞邑文化、科学教育、图书馆系列劳动技术、历史文化古迹系列等未成年人“社会大学堂”的资源群,实现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记者:《关于深入推进“希望之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0年实现“五大组团”每个组团新建或改建不少于一所青少年活动中心(宫)、中心镇新建或改建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全覆盖,请问目前从全市范围来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情况如何?
谢洪涛:征求意见稿要求东莞要实现中小学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100%全覆盖,构建“三核—两轴—多支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体系,但就目前情况来说,仅莞城、寮步、松山湖(生态园)、东坑、石龙有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常平、塘厦、厚街等地正在建设中,有部分镇街还在规划中,校外教育发展空间很大,离目标的实现还有不小的距离。(来源:南方日报)
下一篇:全市学生绘画比赛有效报名人数已超1500名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