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广东首届传统建筑名匠——何世良


  广东首届传统建筑名匠——何世良
 
  1970年2月生,中专学历,省级非物遗项目砖雕传承人,今年成功入选广东首届传统建筑名匠。自小深受沙湾古建筑艺术熏陶,1986年初中毕业后进入木雕厂当学徒,师从木雕大师胡枝,学习广式家具雕刻和设计,通过师傅胡枝掌握了传统雕刻的基本技术。后广泛考察和搜集珠三角、江南、北方等地的砖雕作品,进行临摹和研究,融各家之长。以宝墨园镇园之宝巨型砖雕彩壁《吐艳和鸣壁》成名,东莞粤晖园砖雕《百蝠晖春》是其技法成熟之作,后者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中国最大砖雕。
 
  到过广州宝墨园的人,肯定看过该园镇园之宝、巨型砖雕彩壁《吐艳和鸣壁》,这是游客游园必到之处,也曾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这幅精雕细刻、气势恢宏的作品,就是出自何世良之手。那时,他年仅28岁。几年之后,他打破自己的纪录,新作东莞粤晖园巨型砖雕《百蝠晖春》再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最大砖雕”称号。
 
  出生于广州沙湾的何世良,把工厂和工作室也设在了沙湾。两层的简朴厂房,一楼是木雕工厂,二楼一部分是砖雕工作室,另一部分是他的工作室。
 
  工作室很有质感,在钢筋水泥房里辟出了一个木质书房,木制牌匾上的“何世良工作室”几个字出自著名雕塑家潘鹤之手。
 
  古色古香的外厅,摆放着大型砖雕座屏《岭南佳果》,还有些荷花砖雕小摆件,均是何世良亲手打造的精品。里厅还摆放着他画的国画,他谦虚地笑称都是涂鸦之作。工作室除了仿古木窗,还用了多彩的满洲窗,满洲窗下放了盏简约的现代钓鱼灯。
 
  这很何世良,既传统又现代。
 
  46岁的他,已是省级非物遗项目传承人了。广东省级和国家级非物遗传承人中不少人是上了年纪的大师,他属于年轻力量。他说,自己的砖雕作品在传统技艺风格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比如写实、国画构图,还运用了木雕、玉雕等技法,作品既有传统性又有当代性。
 
  他的工作室倒是整洁古朴,可是一下到工厂走一圈,他必定是满身尘土地回来。他的工作室里的砖雕摆件看起来沉静精美,实际上,砖雕却是个苦力活。在他的工厂里,砖雕手艺人往往戴着口罩,粉尘飞扬中,他们用刀慢慢雕出一朵朵精美花纹。
 
  看过岭南砖雕的人说,砖雕仿如一幅幅题材多变的画,青砖黛瓦,叫人难忘,让人重拾一段段惊艳的老时光。
 
  出生于沙湾的何世良,并不是砖雕世家出身,“因为出生于古镇,环境熏陶,从小对古建筑感兴趣,喜欢美术”,他说。
 
  1984年广府宗祠留耕堂修复工程开始时,上初中的何世良一放学便跑去看师傅们做砖雕、木雕等修复工艺,“几乎天天去”。
 
  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经济困难,父亲希望何世良去做机械工,可他并不愿意,“刚好红木厂找学徒,我对木雕感兴趣,就进去学雕刻。”
 
  不想3个月学徒期结束后,何世良赚的钱比老爸还多,一个月有两三百元工资,“当时很自豪啊,我爸才100多元一个月,我是他工资的三倍”,他用行动向家人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并没有错。
 
  本是收入这么好的一份差事,半年后,何世良偶然听到隔壁厂要找人到广州白云区学精细雕刻,他放弃了原来这份工,“我想去学更多的雕刻知识”。
 
  拿着低几倍的工资,何世良又一次当起了学徒,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同行也说,“最怕当学徒了,工资低又累,你刚当完又当,图什么?”
 
  他图什么?图的是开眼界,“去到广州才发现木雕的新天地”。
 
  又当了学徒的何世良,师从广式家具木雕工艺大师胡枝,潜心苦学四载,系统地掌握了广式家具木雕工艺的制作和设计。何世良说,“胡枝当时是广州木雕厂的总设计师,是我当时跟随的师傅的父亲,属于师公辈。但胡枝对我的指导最多,最让我难忘”。
 
  胡枝一家世代土生土长于广州白云区大岭村,是广作木雕世家。清代以来,大岭村人就有从事木雕的传统。在今天的广州海珠广场、白天鹅宾馆和陈家祠等地,仍能看到胡枝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屏风,胡枝也参与了制作。
 
  那时,何世良白天学雕刻,晚上偷偷临摹胡枝的设计图纸,有时学画到凌晨一两点。后来被胡枝发现了,“本以为他会很生气,因为图纸是设计师的命脉,最忌讳人家抄,行规是不允许的。没想到,他不但没责怪我,还觉得我画得有天分,亲自教我画雕刻图纸。”
 
  至今,何世良还记得恩师胡枝的一句话,“艺术就是要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才能成为纯粹的工匠,而不是机械化的工人”。
 
  由于技术精湛,不到23岁的何世良,被岭南木雕厂聘用为设计和管理,“那时候是1994、1995年,我白天上班,晚上炒更帮人画图,每个月收入已经有两三千元,人家才几百元。”
 
  但何世良并不满足于此,开始自己出来做木雕工程。广州宝墨园重建,何世良参与了木雕工程。这时候,宝墨园也在急着找砖雕师傅,看了何世良心血来潮做的两幅砖雕作品后,也请他一试,“最早请的是几位浙江的砖雕师。开工后,效果不好,让人想起江南水乡。他们希望本土味更浓的东西,有岭南建筑风格的东西”。
 
  宝墨园位于广州番禺沙湾镇紫坭村,始建于清朝末年,占地五亩,早年因破“四旧”,其中文物毁于一旦。宝墨园于1995年重建,历时八载,重建经过四期建设,园面积扩至168亩(约10万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岭南古建筑、岭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作为岭南建筑装饰特色之一,砖雕自然也是宝墨园一大特色。
 
  不想两幅兴趣之作,让濒临失传的岭南砖雕界杀出位“奇才”。当时,宝墨园让何世良的团队承担巨型砖雕影壁《吐艳和鸣壁》的制作,这一雕便是整整三年。
 
  完成后的《吐艳和鸣壁》长达22 .38米,高5 .83米,厚1 .08米,前后两面总面积260 .96平方米,雕刻工序和手法极其复杂。该作品全面展示了圆雕、透雕、浮雕以及难度极高的挂线雕等砖雕工艺技法,共雕有600多只鸟,100多种花草树木,壁背面更雕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该作品2002年一举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出道砖雕的第一件作品就一鸣惊人,何世良说,“感情最深的就是宝墨园这件作品了,虽然当时技术上还不成熟。”
 
  当时砖雕技术濒临失传,何世良找不到师傅,这门手艺实际上是何世良在木雕的基础上,自己摸索出来的。那时候,何世良常常背着一部相机,到处找老房子,学习古建筑上的砖雕,发现有特色的砖雕就拍下來,带回家慢慢研究。在砖雕复兴路上,何世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世良说,砖雕使用的青砖很脆,一用力就容易崩。有些砖头里有空洞,从外面看不到暗裂纹,虽然选砖时已经很仔细,但可能还是避免不了。有时一件作品快雕完时,发现青砖崩坏了,又得重头来过。
 
  但这些都难不倒他,“曾有人让我修复青砖上的花鸟,我在损坏的基础上,再复原了它。”
 
  砖雕要如何才能显得精美?何世良介绍,要选密集图案,雕得深才能显得精美。其实细看何世良的石雕作品,你会发现,即使小如一颗荔枝,也是精雕细硺,细到每颗荔枝皮上的每个突起的小刺,都栩栩如生。
 
  何世良说,每种材质在他心中是一样的。在砖雕里,他吸收了木雕、玉雕、牙雕的技法。他以新作砖雕座屏《岭南佳果》举例,边框是传统手法,香蕉的叶脉也是传统手法,荔枝雕刻则用了写实。这幅作品他运用了国画构图,也追求工艺味道。
 
  虽然有人说,何世良一出手就是“大活”,但不可否认,砖雕的市场越来越小。广州现存砖雕作品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早在汉初,古南越王宫御苑中(现广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现了砖雕雏形———刻有花纹的汉砖。明清时期,广州砖雕已在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广泛采用,并形成了独特风格。民国以后,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砖雕装饰已日渐式微。
 
  如今,除了砖雕,何世良也做木雕和红木家具揾食。
 
  对于未来,何世良说自己有几个愿望,首先是巩固传统岭南砖雕技艺,把砖雕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还有就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作出更多有个人风格的砖雕新作品。他现在已经有100多位徒弟。
 
  砖雕这门传统技艺如何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何世良说,由于现在建筑上运用砖雕技艺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砖雕就被做成了工艺品,比如小摆件和座屏。他指着工作室里的大型砖雕座屏《岭南佳果》说,接下来他会做一系列这个题材的座屏,把砖雕作品做成装置艺术。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求新,比如加入写实手法,加入国画构图,同时运用木雕、玉雕等技法,让作品既有传统性又吸引当代人的目光。
 
  砖雕大多安静素雅,但何世良的身上,除了恬静,更多的是活跃。他以自己的创新和活力,为现代砖雕寻找着新的出路。(来源:南方网 )
 
上一篇:东莞等八个地级市成立公共外交协会
下一篇:2016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开幕 东莞松山湖抱团“亮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