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东莞将三管齐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东莞将三管齐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率先迈上新征程,和谐稳定是基础。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和谐善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我们要积极推动社会治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创新,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莞。”
 
  立足市情,以人为本,东莞将“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法治东莞建设”,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构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法治化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打破“信息孤岛”,培育“数据文化”,实现精准管理服务,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猜灯谜、听相声、看情景剧,企业员工在观看文艺节目时,也增长了安全防范知识。
 
  2016年7月9日,“大爱有声·以案说防”公益活动走进横沥,吸引上千名市民积极参与互动。东莞富利凯医疗公司的应主管还体验了十多套警用装备。当天该公司30多名员工还浏览防诈骗防盗窃等案例展板,提高了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据介绍,2015年11月份,东莞启动“以案说防”,引入“互联网+”和警察公共关系思维,整合公安司法、劳动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法律等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力量,精选典型案例,与市民互动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市民安全意识,成为东莞创新基层综合治理理念和措施的缩影。至今,“以案说防”已深入各大镇街,走进社区,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公益普法好项目。
 
 
  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5年,立足东莞地理位置、行政架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四个特殊”的市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就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一组数据充分说明东莞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接报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7.84%,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9%,破案同比上升3.63%,受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7.98%;命案发案数同比下降11.41%,有7个镇街实现零发案。
 
  如今,全市平安村居创建覆盖率达100%,东城、长安等27个镇街创建法治镇(街道)通过省评估验收,全市创建率达84.3%,大大超过省50%的创建标准。2016年,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城市”,成为“平安东莞”最佳注脚。
 
  城乡治理一张网,这张网现在随“智网工程”在全市铺开,构建以人为本的精准化管理服务,共建和谐社区。
 
  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东莞正全力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建设,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全市基础网格“全面覆盖、边界清晰、管辖权属明确”。目前,全市593个村(社区)共划分基础网格3201个,建立健全市、镇、村、网格四级服务管理体系,为深入推进全覆盖式动态服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代会报告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加快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市智网工程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将按照“横向打破信息孤岛、纵向联动政府社会”的要求,结合各镇街的实际情况,围绕组织领导、人才队伍、信息系统、调度中心、管理制度、保障措施等六方面进行完善,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其中,在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着力打破“信息孤岛”,培育形成开放共享、互利互惠的“数据文化”氛围。在市电子政务办的引导下,系统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把一切可以共享的信息尽可能地搬到平台上,实现精准管理。争取在2017年上半年,全面建成符合地方实际的镇村两级“智网工程”指挥调度平台,努力实现市、镇、村三级指挥调度体系的实体化、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同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实现政府与市民的良性互动,及时解决市民的合法诉求。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智网工程的良好工作氛围,构建和谐社区。
 
  从2015年以来,市社工委联合市委组织部,采取市镇共建的方式,连续三年开展市镇共建项目创建活动,对基层治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两年来,通过市镇共建、专家调研、片区座谈、集中评审等形式,共评选出20个优秀项目、17个先进项目,通过市财政“以奖代补”进行鼓励支持基层积极探索创新,全市打造出一批创新色彩浓、实践效果好、示范意义强的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
 
  据了解,在市镇共建项目中,涌现出麻涌美丽幸福村居示范建设、虎门第三方调解组织建设、厚街镇“大综管”网格化治理、莞城罗沙社区“一事一议”奖补制度、大朗镇“社区志愿服务‘互联网+’工程”、万江街道社会服务实践基地等一批优秀案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在东莞调研时表示,东莞市镇共建项目举措务实、操作性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通过这些项目,真正可以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为全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市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还表示,东莞异地商会已超过120家,已成为协同善治的重要力量。2016年东莞在全国率先实施异地商会积分制评审,不仅引导了异地商会迈向规范化发展之路,缓解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压力,也激发异地商会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年,还将继续实施异地商会积分制评审,依托异地商会的沟通平台与“乡缘”优势,帮助非户籍人口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安居乐业,积极参与营造东莞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全镇的人、地、事、物、组织都纳入了可视化管理范畴。”寮步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冯学林告诉记者,寮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1月3日正式上线,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镇内部门共享一个系统、一套数据,提升基层综合治理管理服务效能。
 
  据介绍,寮步镇委、镇政府非常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创新,2015年11月份就在横坑社区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工作。在试点期间,共采集836栋出租屋6193间房子信息,其中已出租3957间房子里,共有住客7971人;采集“三小”场所206间,完成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信息采集工作。
 
  如今,寮步镇划分117个网格,每个网格按5人配备网格员。网格员统一配置通讯工具,全部接入信息平台,实行网格化精准管理服务。在工作流程方面,形成“发现、报送、派遣、处置、结案”于一体的闭环工作流程,实现工作信息实时传送、工作任务实时分流、工作流程全程监督、工作绩效自动考核,可以将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专家声音
 
  东莞市委党校教授孙霄汉:以人为本抓好社区治理
 
  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善治的体制机制与措施,必须立足于东莞的市情,紧紧突出“人”这个核心和社区这个重点,以人为本,抓好社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家之所在,社区建设状况如环境、秩序、公共服务供给、配套设施等直接关系居民生活质量。30多年来东莞的社会生态和社区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商住楼盘为主的新型居民小区成为社区的主要样式。这类新型小区既不同于传统农村,也区别于旧居委会式社区,社区治理的要素、主体、体制机制等需要重构。推进新型社区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案说防”“智网工程”“市镇共建”等项目,都需要立足于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好基层社区综合治理。一个好的社区,应当能够让市民感受到亲和感、认同感、获得感。
 
  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建议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推进社区建设,选择更多的社区进行试点,以社区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扩大对社区教育、医疗、卫生、文体、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让市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社区建设水平提高了,才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企业,扎根东莞,真正实现安居乐业。(来源:东莞日报)
 
上一篇: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下午3:00将在莞授课
下一篇:东莞市人大代表建议地贫治疗纳入医保报销
返回首页